陈德烨 男,1968年出生,河南省新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车间主任。1991年至1992年在燕山石化公司设计院当技术员,1992年后历任燕山石化公司化工一厂仪表车间助理工程师、裂解车间工程师、裂解车间副主任、主任、副厂长等职。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8年,公司乙烯装置66万吨/年改造开始技术谈判。陈德烨作为燕化66万吨乙烯装置改造项目的技术谈判代表之一,参加了东渡日本的技术谈判。谈判中,陈德烨发现外方一些设计方案有问题,但一时又没有确凿把握。但他知道,工艺设计的缺失将会给生产造成致命的缺陷。于是,他在技术谈判和设计审核之余,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日本设计公司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模拟计算。结果,意外发现了不少漏洞和失误,这也证实了他所怀疑的问题。在大量科学数据面前,自负的日本人不仅修改了方案,还对中方谈判代表刮目相看。他们说:“陈德烨确实是中国技术人员的精华,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日方代表也一改过去傲慢的态度。2002年,陈德烨全面负责裂解车间工作,他带领裂解车间全体职工克服困难,使乙烯装置产量逐渐由日产2150吨提高到了日产2330吨,2002年生产乙烯74.4万吨,2003年在检修停车一个月的情况下生产乙烯72.1万吨,2004年实现了生产乙烯80万吨的奋斗目标,连续3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面对裂解装置关键设备──冷箱出现的冻堵问题,陈德烨提出了用裂解气代替氮气作为传热介质,通过调整工艺条件,溶解并带走冻堵物的思路。用这一处理方案处理冻堵问题,只需停车3天时间。但该方案在国内乙烯行业从未尝试过。陈德烨和同事们不负众望,创造性地在45个小时之内,成功地对冻堵的冷箱实施了大“手术”,解决了用常规方法需要7天才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