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希 男,1940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师。1963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四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后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顾德希从事中学语文教学36年,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生“评教”活动中,他连续多年来的综合评价都是“非常满意”。与此同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语文界和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性,因为这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把教材变成学生的认识过程,把课文变成学生走向认识的阶梯,特别是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而吃透学生重于吃透教材,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顾德希是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他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知识分类”和“能力分层”的问题,并提出许多可以操作的“过渡”办法。这些见解,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顾德希认为,目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否有必要,其实说不清楚。学生负担太重,影响了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影响了实际应用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变的时候了。这种负担主要来源于语文教学内部,来源于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相沿成习的某些非母语教学规律的既定模式。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不是选几篇什么课文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否定点什么的问题,而只能是以科学的态度、艰苦的试验,推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完成转型改造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这些问题,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一部分文章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特等奖。他系统阐述教改观点的文章《归元返本面向未来》被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