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 男,1964年出生,山西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编委、《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总体组组长、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等职。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20多项,获得重要科研成果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赵春江1991年博士毕业后,回到了他原来攻读硕士学位时所在的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他被分配到作物研究所下的“小麦栽培研究室”。他在田间搞了大量的数据调查——田间实际情况的摸底调查,诸如作物在田里生产情况怎么样,水分情况、施肥情况、病虫害情况、田间杂草情况等,通过调查会发现这些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同时指导农民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帮助农民实施管理——怎样少施肥、多产粮,怎样提高肥料利用率,怎样进行合理灌溉,什么时候喷药最合适,用药剂量多少。赵春江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体指导生产实践。1993年,“北京地区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这一项目,开辟了赵春江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里程碑。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当中去,把专家的知识、经验总结出来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像专家一样回答各种问题。农民有了问题,只要到当地的科技站和文化站咨询一下,很快就能得到解答。不用专程请专家去,刮风下雨也不怕,时间更是不受限制,而且相当容易复制。1996年“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完成之后,在北京郊区设置了100多个应用示范点,在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稳定的增产效果——农民在肥料投入、灌溉、播种量等关键的措施上得到了合理优化,一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同时因合理的肥水运筹,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每亩增加收入20~30元。1998年,农业专家系统所覆盖的面更广,不仅可以针对小麦,还发展到玉米等其他作物,甚至畜牧业方面——比如养猪的管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