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春 男,1958年出生,湖南人,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教授。1975年至1978年任湖南省临澧县九里太平学校民办教师,1978年至1982年在湖南大学力学专业学习,1982年至1987年为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1987年至1989年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联合培养研究生,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孙逢春真正地领略到了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风采。他一直在思考:“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也能走到世界前列?”他要回国做事业的愿望随着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日益了解而愈加强烈。回国时,他把所有能带回来的有关汽车的资料通通装在箱子里,而把大部分衣物留在了德国。孙逢春回国后,以当时的条件,不可能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实验条件……怎么办?他不等不靠,在仅有3万元回国人员基金的条件下,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他时常说:“最后的胜利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孙逢春的作息时间表里,看不到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他的课题研究上。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电动汽车、车辆电传动、车辆动力学、轮胎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孙逢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电传动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并任负责人,科研经费达到1亿多元。在他所取得的具有标志性的5项科研成果中,有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孙逢春曾这样形容自己:“如果把我自己比作一部汽车,那么,我从德国回来的最初几年,正是经历了新车出厂前的充电、加油、热机和上路后的磨合等几个过程。如今,算是走上了快速路,可以自如地调整车速前进了。当然,我愿意把这部事业之车开得快一些、稳一些,同时也载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