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荣 男,1936年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技师。1951年至1952年在芜湖市飞机厂当工人,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汽修二厂当工人,1956年至1983年在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历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83年至1987年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任处长,1988年开始在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奔小康立功竞赛标兵,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王振荣自16岁参加工作起便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他学的是汽车修理,凭着心灵手巧和一股子钻劲儿,掌握了高超的修车技术,只要汽车从眼前驶过,他一听就能判断出毛病在哪儿。20世纪60年代初,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联合研制轻型卡车,他又以精湛的技术和善解难题的韧劲儿,为我国第一代轻型卡车的问世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贡献突出,70年代初,他作为首都汽车工人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五一劳动节招待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当时,公司的主导产品“北京130”已经生产了20多年,虽然经过几次大的技术改造,但面孔依旧,而市场呼唤新车型,用户需要新产品。通过综合分析轻型汽车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他协助总经理制定了新的产品战略,并在公司决策层形成共识。为了实施这一战略,他像当年研制“北京130”小卡车时一样,深入实际、深入现场,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在他的组织指挥下,工程技术人员闯过了一道道难关,高质量完成了一个个攻关会战,仅用3年时间,就将消化吸收的日本五十铃的技术与“北京130”汽车的制造技术互相嫁接成功,推出了部分结构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车先进水平的“北京1041”汽车。1992年,“北京1041”汽车大批量投放市场,在轻型车企业中率先打破国产车几十年一贯的被动局面,领先一步占领市场,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效益。在试制三吨车“北京1061”时,有人提出要照搬日本五十铃汽车的原设计,但当时公司无论在设备、工艺水平上都与日本五十铃汽车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还上不上三吨车?他斩钉截铁地说:“三吨车是市场短缺的品种,我们不能没有。日本车虽然先进,可我们有我们的国情,不一定原样照搬。”在他的组织下,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模具设备,对“北京1041”的底盘加以改造,以直梁替代日本五十铃的弯梁,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了三吨车。日本五十铃公司的专家后来参观产品时,见到轻汽公司生产的三吨车连连点头,称赞该型产品改得大胆、实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