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芯兰 女,194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1966年参加工作,任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第一小学教师,后任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教师。1985年、1995年先后2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66年,19岁的马芯兰成为朝阳区幸福村第一小学的一名教师。那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整个教育环境让她颇为失望。“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了人们的共识,学生们无心读书,把精力都花在了无意义的“阶级斗争”上。在这样的环境里,马芯兰没有放弃努力,她备课、讲课、家访、补课,有本好教材就读得如痴如醉,甚至忘了买菜做饭。1972年,在一堂“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的公开课上,她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前来听课的领导赞不绝口,当时的朝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孙臻当即表态:“马芯兰敢讲知识,这很好,我们就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1977年,在朝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崔庆平的支持下,马芯兰展开了第一轮教学实验。她开始对一年级的数学课进行改革,并着手编撰教材。马芯兰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她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探索效率和质量相结合的方式。她坚信减轻学生负担和提升教学效果并不矛盾。她把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进行组合,将540多个概念归纳成十几个一般基本概念及“和、差、倍、分”4个重点基本概念,将11类应用题总结成4个基本类型,组合成教学的中心环节,从纵和横两个方面重新调整,并组合成新的知识结构。“马芯兰教学法”效果显著,不少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三、四年级时就达到了小学毕业的水平。再差的学生,只要到了马芯兰的实验班,最后数学都能考到98分以上。这奇迹般的成绩震惊了教育界,每天都有人慕名前来听课,邀请马芯兰讲学的书信更是络绎不绝。1995年,中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的2700多所学校推广并采用了“马芯兰教学法”。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赞叹道:“一个教学法被实验这么长时间的,从来没有;推广面这么广的,从来没有;领导这么大力度推广的,从来没有。”这3个“从来没有”见证着“马芯兰教学法”在教育界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