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明 男,1931年出生,江苏大丰人,中共党员,航空航天部一院211厂工人。1947年在徐州兵工厂当工人,1952年在南昌320厂当工人,1955年在北京211厂当工人。1959年、1982年先后2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0年、1984年先后2次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198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顾大明是中共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顾大明坚持在生产第一线,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本领,他工作抢在前,敢挑重担,累计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难关57项,革新成果遍及航天部各院。他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为了解决技术攻关,他从构思绘图、设计施工、备料加工、周转调度到组装试验都动手试验,技术上取得了飞跃提高。在攻克研制运载火箭项目中,一个产品要求公差为0.01毫米,精度要求极高,加工难度太大。有关技术部门只得降低要求将公差减为0.04毫米。他接过加工任务后,细心研究,终于生产出来了公差只有0.01毫米的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他攻克了共底蜂窝夹层磨削加工椭圆体球面关键技术难题。国外对这种产品是采用注水冻结后切削完成。国内要求加工时不能注水,且没有庞大的加工设备。他大胆采用了磨削加工法,设计了一套砂轮装置,突破了这一重大产品的加工难关。为定点通信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立了一大功。他攻克武器玻璃钢窗口加工“短线”,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操作。这种加工原来是手工锉修,十几名工人要给大箱体翻7次身,需要3周时间的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他设计了一套加工铣切装置。将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现在两个人干两天就完成一件产品,节省了人力5倍,提高工效10倍。“短线”产品变成了“长线”产品。他还完成了对摄像系统的改进,其中照相机展平板的加工成了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向国内多家制造单位求援,均不能解决。他自制了一套专用的铣槽装置,采用了自磨的特制钻头和奇特的找正方法,最终攻克了这个重大关键。使我国卫星摄像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