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学禄 男,1924年出生,河北大名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退休干部。1946年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并参加民主青年同盟,1951年到教育部工作,1957年到农业部工作,1958年任北京农业大学系主任,1963年任北京市科委农业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劳动,1972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支部书记,1976年任北京肿瘤医院院办主任、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北京市科协副秘书长,1983年离休。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季学禄自1983年退居二线后,没有在家里享清福,而是主动来到平谷县大华山乡,帮助贫困山区探索经济发展之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白天他和乡里的同志一起搞调研,晚上分析整理材料,经常是夜里12点以后睡觉。他与有关专家深入6个自然村、7个生产队,走访了501户农家,指导大华山乡写出了《大华山乡501户经济收入调查报告》《探索一条北方经济发展支路》总计7万字的调查材料,为大华山走致富之路提供了依据。乡党委按照调研提出的要想富先要靠科学和技术的思路,发展教育,成立技术学校,引荐专家,为本乡培养技术员。他为山区建设出谋划策,在听说大华山要建奶粉厂后,根据他多年山区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大华山不具备建奶粉厂的条件,避免了盲目建厂受到的经济损失。乡里要建新砖厂,需投资几十万元,他请来专家,经过可行性分析,可不必建新厂,而是走技术改造的道路,使砖厂效益投资少见效快。为综合开发山区资源,他积极争取市县支持,联系有关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本乡果品的系列化生产。他患有严重的痔疮,山路崎岖,疮口发炎,脓血不止,但他从不对别人说,坚持每天早出晚归,为新农村的建设无私奉献。乡党委为感谢他,要发给他800元顾问费,他坚决不要,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不是商品。”他父亲病重直至去世,他都顾不上照顾,料理完丧事,就又返回了大华山。在他和专家与乡政府的努力下,大华山的工农业总产值由全县倒数第二位跃升至21个乡的第一位,人均收入居全县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