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益锋 男,1937年出生,浙江勤县人,印度尼西亚归侨,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化工部特种纤维情报站干部、高级工程师。1957年6月回国,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全国特种纤维信息中心主任、北京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连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1984年、1985年、1988年先后4次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北京市特等劳模称号,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罗益锋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在此期间获8项成果,其中新型第三单体、丙烯磺酸钠新合成工艺、丙烯腈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的转化连续聚合与纺丝研究等具有中国特色。他从1973年起从事合纤与特纤的信息研究,多次参与制订国家高性能纤维等科技攻关计划,指导和评审攻关课题,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牵线搭桥。1980年,国家科委推选他负责全国特种纤维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全国学术会议,并参与第二代洲际导弹新材料的科技攻关领导工作。在合成纤维研发工作中,他利用自己懂英语、日语、俄语、德语4种语言的优势查找国外相关专利文献,解决科研难题并加以创新,把经济、技术和信息三者相结合,解决高科技的产业化难题。多年来,他逐渐成为通晓国内外所有化学纤维和特种纤维全面情况的专家,被国内专家誉为“活字典”。他为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提供了膜裂法生产聚四氟乙烯纤维的资料,从立项到实现批量生产只花了两年时间;他为尼龙超细纤维组提供大型喷丝板的技术资料,从而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他还为多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资料,使这些项目很快通过了技术鉴定。近30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40余种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约200篇,完成了180余项专题调研报告和软课题项目,开展了300余项技术咨询服务和牵线搭桥工作,翻译了英、日、德、俄等科技资料8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