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祥 男,1934年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第三制药厂设备科工人。1948年在部队工作,1958年在北京制药厂当钳工,1969年在北京第三制药厂当钳工。曾4次被评为北京医药总公司先进生产者,获北京市经委技革开发优秀项目三等奖,1985年、1989年先后2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陈瑞祥是制药厂里的八级钳工。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全力为生产服务,特别是对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方面效果显著。他对厂里引进的4台制药设备进行了40多项技术改造,使进口设备更好地服务生产,降低了消耗。5年间,这4台设备共创产值7168.17万元,创利润680.63万元。1985年,厂里引进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粉针灌封机,他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以及试生产引进的先锋药品。这是厂里第一次使用这样先进的设备生产国际水平的药品,任务非常艰巨。他先后对设备进行了20余项技术改进,满足和保证了生产的需要。厂里最早引进的胶囊自动充填机,从1974年年底进厂后,一直不能正常生产。后来主轴损坏了,设备不能运转了。厂里把这台设备维修任务交给他。他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设备,但经过他近两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设备起死回生。他又对设备进行了10多项技术改进,并研制了与设备配套的胶囊模具,使设备更好地发挥了经济效益。成品率由40%~50%提高到90%~95%。班产量由原5万多粒提高到30万粒。1983年,厂里引进一台胶囊充填机,但规格质量与设备不配套。他对设备进行了技术改进,使班产量提高到36万多粒。在国内引进的同类设备中,产量、成品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有的技术改进还被外国厂家采用。1988年,他又接受了最新引进的胶囊充填机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任务。这台设备不适应国内产品,问题不少,外国专家都很头疼。他积极想办法,进行了7次技术改进,解决了问题。在每小时生产8.5万~9万粒的情况下,设备运转良好。美国、日本专家均对他的技术表示敬佩。他重视人员培训,传授技术知识。做好资料整理、操作规程的起草、记录表设计等工作。为了工作,他3次放弃了厂里要他去外地疗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