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桥 男,1935年出生,山西襄汾人,中共党员,航空航天部第六二五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1952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1953年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业学院学习,1959年在三机部九所工作, 1963年在航空航天部从事技术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主任、科技委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航空部先进工作者、国防工业直属单位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关桥是焊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持了焊接结构强度、应力与变形控制的研究方向,率先在国内指导了扩散焊和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等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解决了许多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焊接技术问题,对保证新机研制及工厂批量生产均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在1963年至1964年支持了校正说明书,有关部门肯定了说明书的正确性及其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由部里批准颁发,对稳定我国初期飞机制造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至1969年,他主持了发动机焊接生产与氩弧焊设备及工艺,最早在国内开展了熔化极脉冲氩弧焊研究工作,被我国自行设计的新机种采用,在技术上有了保证,并满足了新机研制的技术要求。1980年至1982年,他指导副油箱自动焊工艺及设备,此项成果已稳定用于批量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组装焊接效率比手工焊提高5.8倍,综合效率提高6.55倍,每千副油箱可节约费用35万多元,使工厂扭亏为盈。1982年至1985年,他指导完成一种焊接新技术,所节约工时、电能和X光检验费每年达10万元以上,并使机匣生产周期由45天减为30天。他领导和组建了航空工艺研究所的特种焊接研究室及4个实验室,解决了许多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焊接技术问题。1987年,他接受英国皇家学会邀请,以英国皇家学会对华研究员身份,主持了英国焊接研究所“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新技术,完成了预定的工作,取得了成果。向欧洲专利局申报了国际专利。他有4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