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延龄 男,1927年出生,北京人,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46年在北京自来水公司任公务员、副厂长、副主任。1962年在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任组长、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2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生产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从北京的水源一厂到九厂的建设,大部分的水厂都有他辛勤的工作。1973年他承担了北京至房山的石化供水工程及新技术试验任务。这个工程战线长,工作量大,要求急。当时他患有颈椎骨质增生和髌骨软化疾病,脖子疼得不能转弯,走路很吃力。为了完成任务,他冒着刺骨的寒风,从白纸坊坐公交车去颐和园现场,中间要倒3次车,往返4个多小时。到现场后,他做试验,观察数据。腿疼得蹲不下来,就跪在地上。1974年,他住进医院做颈椎开刀手术。在病床上,他坚持画图审图,病室成了办公室。1984年,北京为了接受世界银行贷款以解决北京和其他省的农村自来水问题,他承担了解北京郊区县农村给水情况,做方案、评估的任务。由于工作紧张,他摔伤了肋骨,医院给他打上夹板,他忍着疼痛坚持去南京参加评估汇报会。1986年,他主持北京水源九厂的设计任务。这项工作是北京“七五”期间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水厂的建成对缓解北京吃水难起到重要作用。1988年,水源九厂建设进入了试通水阶段。他不分昼夜钉在现场,解决了几个外国专家都感到棘手的技术问题,保证了七一试通水的成功。在水源三厂建设中,为了解决泵房噪声问题,他首先在国内设计上采用了既能隔音又能观察的控制室。在建设水源六厂时,他与同志们一起经过试验研究,设计采用了国外先进的水处理构筑物加速澄清池。这项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后来在全国推广,当时有200多家水厂采用。1980年,由他主持完成了加速澄清池全国标准图集。他在北京印染厂水处理工程设计中,与同志们一起设计了国内第一个虹吸滤池,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目前国内有100多座水厂在使用。他还完成了全国通用图集。1983年,世界银行批准给我国8000万美元贷款,以解决农村给水技术问题。按规定要在世界银行成员国公开招标购买设备。我国专家提出的标书均被否定。世界银行提出请外国专家帮助完成招标,需要花数万美元。他自告奋勇写出标书,受到世界银行专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