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 男,1938年出生,河南中牟人,中共党员,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二〇一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1955年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1年在装甲兵科研所任实习生、研究实习员、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所长。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友”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天民出任所长时,正值所里实行战略性转变,从单一的军工科研转向既军又民的两个战场。他团结带领全所人员,共承揽军品科研项目153项,获科研经费4300万元。开发民品总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1988年经济效益比前一年翻了一番,使一个难以为继的大型军工科研所增加了活力。他到任后面临着3个困难。一是国家改变对科研单位的拨款制度,1988年国家拨付的事业费仅够经费开支的1/3,连全所1600人的工资都不够。二是军品科研任务不足,人心浮动,人才外流。三是技术市场逐渐兴起,竞争激烈。对此,他采取了多种应对方案。一是将军工特种车辆技术辐射到民用。在优先军品研制的同时,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民用车辆尽力。先后开发了轻型汽车变速箱、重型汽车摩擦片、柴油机空气滤清器等。还与几家企业合作开发超微型汽车,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二是以“我”为主,积极开发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产品。所里科研人员占全所人员的60%以上,有62种专业人才。他发挥了内在的科技优势,开发了民用产品百余项。其中一种油墨配色仪引起了圈内外行业的极大兴趣。国内外数百家公司要求订货。三是利用特种车辆实验测试设施为开发民用产品服务。在中汽联的关怀下,所里组建了中国汽车质量北方监督检验所,一年来赴16个省市,完成了50多个汽车、发动机厂家的检验任务。四是开发多层次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他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强横向联系,从多方面为社会服务。五是发挥地理位置与场地优势,积极兴办服务业。利用职工医院的几十张病床与北医三院开办医疗联合体,一年来治疗280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开展了约4000平方米的仓储业务,该所的“燕岭宾馆”对外营业。这几项创收近百万元。他严格要求自己,所里盖了新宿舍楼,他总是让职工搬进去,自己仍住在平房里。上级拨来的项目奖励,他是项目副总设计师,应该有份,但他坚决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