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奎 男,1916年出生,浙江宁波人,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9年毕业后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麦作股技佐、技士,194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进行链孢霉菌的生物化学遗传研究,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1956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副所长,是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鲍文奎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是中国八倍体小黑麦的创始人,这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创造了小黑麦原始品系4700多个和其原始品系间的杂交育种,培育出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95个,其中八倍体小黑麦育种研究基本上解决了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问题。主持同源四倍体水稻育种研究,取得良好结果。他长期从事禾谷类作物多倍体遗传育种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谷类作物人工多倍体结实率低、饱满度差的难题,使八倍体小黑麦和四倍体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首创使用“中国黑”等小麦品种作为桥梁品种选育小黑麦原始品系的方法。他坚信“新物种可以通过多倍体途径飞跃产生”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培育新作物,改良现有作物的特征,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世界上首次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育成“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第二代矮秆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劲松49号”。他长期坚持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研究,基本解决了国外认为难解决的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和饱满度的问题。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桥梁品种的可杂交基因的方法,人工创造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物种,使小麦与黑麦不同属之间远缘杂交获得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长期坚持同源四倍体水稻育种研究,通过杂交选择,使四倍体水稻不少株系的结实率达到80%以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可代替秋水仙素的、价格低廉的加倍药物——富民农,为进一步开展多倍体研究增添了有利条件。他著有《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专著和《中国的八倍体小黑麦》《关于五倍体小麦杂种的遗传评论》《普通小麦的减数不配对基因》等论文多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