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庆国 男,1927年出生,浙江桐乡人,中共党员,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桥梁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到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工作,1951年被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铁道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桥梁工程,1956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调铁道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1965年参加成昆铁路建设。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铁路、公路、水运学科评议组第一、第二、第三届成员及第二、第三届召集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程庆国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共培养28名博士和硕士。1957年,中苏两国铁路部门专门组成以丰台桥梁厂为试验基地的科研合作组织,集中科研、设计、教学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力量,研究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各种新型结构及其制造工艺。他被任命为该基地中方技术负责人,开展各项试验研究。实现了结构标准化、制造工厂化和架设机械化,使预应力梁成为铁路上应用最广的桥梁结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5年,他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担任桥梁技术委员会委员兼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战斗组组长,提出发展串联梁和悬臂施工大跨径桥梁,以加快铺轨进度的建议,组织了科研、教学、设计和施工单位联合攻关。胶拼串联,张拉成梁,或在桥头串联,用简易架桥机或其他方法预架就位。成昆铁路中段桥隧相连,工期紧迫,他采取将部分桥梁采用串联梁的措施,实现铺轨前架梁,对争取早日全线通车具有重要的意义。他首次提出开展铁路斜拉桥研究,以推动建桥材料、桥式结构、计算理论、试验技术、施工工艺及建桥技术的全面进步的建议,并立即领导开展了铁路斜拉桥的方案研究工作。1977年年初,铁道部将红水河桥工点作为铁路斜拉桥的重点试验工程,并成立以他为首的斜拉桥会战组,全面开展主跨96米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斜拉桥的分析、研究、试验和设计。结合工地具体条件最后选定三跨连续塔梁固结竖琴式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完成了初步设计及设计鉴定,并进行了全桥模型试验,开展了100型千斤顶、斜缆防腐技术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