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 男,回族,1899年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现北京市),祖籍山东德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1912 年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外科,1920年于北京西交民巷自设医馆,1956年后任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及其外科学会、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曾被选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人大常委会委员,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赵炳南是我国现代中医皮外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行医30余年,救死扶伤,以人道主义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救治过无数的病人。1949年后,他更加勤奋,不断从中医学宝库里汲取营养,以发展中医事业为己任。1951年抗美援朝时,他主动提出免费为烈军属诊疗疾病,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表彰。1953年,他被聘为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和平医院等单位的中医顾问。1956年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诞生了,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他毅然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参加了医院工作。他把自己的药品、医疗器械、制药用具、办公家具以及医馆部分设备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受到人民政府的赞扬和鼓励。1973年,他率先在北京中医医院建成独立的中医皮肤科,将中医皮肤科从中医外科中分离出来,使中医皮肤科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他成功地将中医卫气营血辨证运用于感染性皮肤病及急性炎症期皮肤病治疗中,创立了解毒四步经验方:解毒清热汤、解毒清营汤、解毒凉血汤和解毒养阴汤。对中医皮外科的理论提出了创新见解,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气血和皮筋骨”“聚散”等学说。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和《简明中医皮肤病学》,是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奠基著作,也是反映他学术思想的标志性著作,其中《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先后参加《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手册》《实用皮肤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书的编审工作,对我国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祖国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