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中 男,1928年出生,广东澄海人,北京天文馆实习研究员。1951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后随院系调整转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天文馆工作,1957年至1963年兼任北京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站业务指导,1978年任北京天文馆副馆长。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陈晓中参加工作时正是北京天文馆筹建期间。他一方面参与筹建,另一方面讲授工作人员所需的天文知识。他采用南京大学《天文学教程》作为教材,建立严格的教学、考核制度,历时一年多,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受到学员称赞。北京天文馆是当时北京最早成立的天文机构,中国科学院每逢天文外宾来访时,天文馆都有接待任务。他协助馆长陈遵妫做好各项工作,迎接欢送,不辞辛劳。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院请苏联普尔科沃天文台科学家来北京讲授观测方法,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人造地球卫星光学观测训练班。全国各天文台、大学、研究所等30多个单位共50多位科研、教学人员参加集训。他既是学员,又是组织和后勤服务人员。在一个月时间里,他自始至终热情工作,不辞辛苦。此后,中国科学院建立10个人造地球卫星光学观测站,总办公室设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人造地球卫星光学观测站设在北京天文馆。他作为站里业务骨干,从事人造地球卫星观测、轨道变化分析和可见期预报工作达7年之久。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曾要求对某国一颗即将残落的人造地球卫星进行观测预报,测算该卫星会不会掉在我国领域,可能发生在何时何地。他立即组织人员共同推算,结果与紫金山天文台推算的结果几乎相同,受到领导嘉许。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给经典天体力学开拓了新的分支。他虚心向北京理工大学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赵进义教授请教,历时2年多的学习使学业逐步提高。他经常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阅读国外的《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报,对其中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论文,汲取其新观点和处理方法,与经典的方法相结合,用以解决预报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运作,提高了预报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