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学 男,1939年出生,云南曲靖人,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任国防科工委1426所副总工程师。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张福学是四机部1426所党委常委,副所长,副总工程师。1960年大学毕业后,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被评为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模范标兵,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1968年,他综合分析了国际上研制压电材料的规律后,决心用国内藏量丰富的原材料,探索新系统的压电材料。他先后进行了100多个配方试验,研制成功了三元素锑锰酸铅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良好,工艺稳定,在国内被推广应用。1970年,他接受了研制国防尖端急需的压电陀螺的光荣任务。在研制中,他抵制和排除了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进行了100多次试验,攻克了10多个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我国压电陀螺的研制,实现了惯性器件陀螺的固体化、小型化,为导弹和卫星的小型化及高可靠性创造了重要条件。在航空、航天、舰船、兵器和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广泛应用。1978年,压电陀螺定型后,为了使它能扩大应用范围,他又和同事一道,进行了新的攻关,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张福学认真总结经验,先后编写和翻译了10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大部分已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他十几年如一日,节假日不休息,连续7年放弃了探亲假。张福学提出“载体水平姿态改变相当于给石英晶体施加应力,可得到水平姿态变化与石英晶体频率的关系”,并研制成功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已广泛用于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他对生物压电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人体由电偶极子组成,在电场作用下电偶极子转向电场方向并向电场方向移动……”等学术观点,并根据这一观点发明了电场治疗仪,能缩短骨伤愈合期时间1/3~1/2,治疗陈旧性骨折、骨不连、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疗效显著,被誉为“张氏治疗仪”,产品出口到德国、印度、新加坡、美国、阿根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张福学先后获国家发明奖等国家级奖5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4项,中、英、美发明专利16项。主要著作20部,其中《压电学》(上下册)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