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鸣 女,江苏太仓人,北京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上海市城建局材料试验研究所工程师;1956年后,历任建筑工程部市政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室主任,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副站长、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理事。1979年、1983年先后2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2年、1984年先后3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吴鹏鸣多年来战斗在科研战线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勤奋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干劲更大。她是勤奋学习、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老科研工作者。她热爱科学技术工作,热爱环保事业。1965年至1966年,她担任专题组组长负责搞“维尼纶厂酸性废水膨胀滤池中和处理的研究”和“沈阳南塔地下水除溴研究”两个科研重点专题,经过国家鉴定,周期短、效果好,都及时落实到生产,为处理工业废水和保证水质方面做出了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不怕被“四人帮”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只要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有利的事就努力去做。1973年,她主编了《水质物理化学分析基本知识》,1975年,在她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自来水公司组织了10多位同志翻译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自来水协会、水污染控制联合会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她还亲自参加了校对工作,这两本书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科研、监测工作、自来水的检验都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1975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办公室承接了一项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辆大气污染监测车研制的任务。她担任该项目会战技术组组长,为了填补空白,她夜以继日地工作,与会战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讨论技术方案,做实验,搞技术攻关,为按时完成会展任务做出了贡献。她担任环境保护监测站技术副站长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科研业务上,对监测站的每一个课题方法研究,都亲自参加选题,定方向、教方法,并给予具体的技术指导帮助。对于国内急需又无人搞的研究课题,她就想方设法搞上去。1978年,她大力宣传“三氧”测定对评价水质污染状况的意义和作用,组织站内人员进行了这项工作的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实验,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了大量的翻译校对工作,仅在1978年就完成翻译校对150万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