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文 男,1928年出生,河北固安人,中共党员,北京建筑木材厂工人。1950年参加工作,1962年由二建公司转到北京市建筑木材厂,任厂制材车间二组组长。多年被评为市级、建工局级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当选为朝阳区第八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杨凤文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特别是积极做好改革创新,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排除极左路线干扰,带领全组同志坚守在生产岗位,出满勤,干满点,不断创造高产纪录。在“四人帮”鼓吹“停产闹革命”的极左思潮中,他带领全组同志闯过了日锯材“百米”大关,创造了企业成立以来锯材日产历史最高纪录。“一段木头的原料很有限,但把有限的原料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对每一段原料先通过计算后,再合理下锯;锯出多种规格的板材、方材、毛条及下脚料板皮,又通过改锯,锯出薄板、瓦条、灰条,使原木综合出材率达到76%,比国家规定标准提高3%。该组年平均锯材1.8万立方米,年节约木材500立方米,创造价值30万元。由于出色的表现,在1976年,他被北京市建工局授予先进职工称号。厂党委授予他“铁人式”先进职工的荣誉称号。1977年,他和所在班组接受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加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他常常连续工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被职工誉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为保证纪念堂工程质量,他下班后对锯出的成材都亲自一一检查质量。有一次下班后,因翻动板材检查规格质量,脚趾被大板砸破,鲜血直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医生给他开了一周的假条,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第二天又来上班。别人劝他回家休息两天,他说“这点小伤算什么”,找凳子坐下来开拉板机。他进厂26年来没迟到过一次,没请过一次假。他就是这样以“铁人”为榜样,坚持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严”精神;同时坚持晚上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的“四个一样”的作风。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车间,做好班前准备工作;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拉闸、关窗、锁门,寒暑交替,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被誉为木材厂的“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