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睦 男,1925年出生,山东淄川人,北京市怀柔县农具修造厂五级车工。1942年在沈阳学打铁,1948年在怀柔县做打铁工人,后为怀柔县农具修造厂五级车工。1957年、1958年连续2次被评为县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赵炳睦在生产中一贯积极努力,刻苦钻研技术。自1953年以来,共实现技术革新48项,有卧洗刀架、三抓卡盘、牙轮加速水车、电动砂轮机、防火器等,提高工作效率5~6倍,最高提高90倍。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用人工砸矿石占用劳力多,跟不上炼铁需要,县委要求厂里想办法制作碎石工具。他在领导的支持下研制革新,开始他们从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借来大型矿石碎石机图纸,因为结构复杂、零件要求精密,只能仿造。他们结合厂里的设备条件进行研制,没有槽铁用废道轨代替,没有图纸自己边画边做,苦战8昼夜终于制作成功。每台日碎矿石8吨,代替了100个劳力,有力地支援了大炼钢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人员前来参观。1957年,人工挑螺丝仅能日产30根,不能满足需要。他积极改制了套丝机,提高功效9倍。第3季度车冲天炉偏心轮时,该铸件重325公斤、直径1.5米,车床只能加工直径90厘米的铸件。他苦心钻研,经过3次改进,终于完成了任务。他苦心钻研技术,原是锻工,1958年到承德市学习了2个月的车工,现已为五级车工,并帮助徒工提高技术。他带领全组积极完成生产任务,经常召开班后分析会,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增产的办法。4月以来,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5月全组计划产值20000元,由于开展“三高”红旗竞赛,实际完成56773元,超额183.9%。4月至8月平均超额88%,被评为红旗小组。他处处注意节约原材料和工具,以小料代大料。旋轴瓦架子需用铸件,他从废料中选择合适的铸件加工。旋螺丝要将长料截短,他从废料堆里拣短料用,并保证了质量。1959年以来共节约材料1200公斤,折合人民币600元。没有白钢刀头影响生产,他就用弹簧钢代替,解决了生产问题,节约了财富。仅此一项在第二季度就节约900元。1959年以来,总计从各方面节约2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