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宗 男,1930年出生,河北顺义(现北京市顺义区)人,中共党员,北京第一中学工友。1946年起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工作。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杨文宗听党的话,积极完成上级所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工作中刻苦钻研,踏踏实实,不怕困难,发愤图强。他走到哪儿,哪儿的工作就有起色,工作中为工友们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学校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秋收时节,学校组织师生下乡支援农业劳动,人数众多而工具又太少,杨文宗和工厂的同志们便提出自己打造,然后在学校的工厂里收集各种下脚废料,苦心设计,动手制作小农具。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带领部分学生制成镰刀、小农具170多件,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劳动。入冬以后,学校党委大抓生活保障,杨文宗从实习工厂调到学校看管炉火,并担任工友组长。他吃苦在前,深刻了解防寒保暖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以“有困难就上”的精神带动工友们做好工作。为了做好师生室内温度的保障工作,他在安装几十个火炉的工作中,发现拨下来的烟囱不合尺寸而无法安装,但任务又急,便主动想办法,用破烟囱连夜加工制造了20多个接头,完成了安装火炉的任务。生火的工友病了,他又担负起生火的工作,一个人照顾20多个火炉,顶3个人用。他想出一套备料、生火、续火、卸火的工作方法,集中精神做到秩序井然、不拖不拉、又快又好,并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的火炉工。可以说,学校哪里有了具体问题和困难,杨文宗往往就能出现在哪里。他是一个多面手,一人多能,一人多用。煤球不够了,他摇煤球;通信员休息了,他就自己取送“急件”。他曾给厨房砌过炉灶,在钳工车间修过两台废旧机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党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而且样样工作干得好、完成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