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渠 男,1911年出生,山东潍县(现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35年毕业于南京私立金陵大学,1936年在中央农业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37年在山东省立高级农业学校任农科主任,1938年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任技师,1940年在四川巴县乡村建设学院任讲师、副教授,后到美国加州进修,1950年在北京农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孙渠是耕作学家,更是我国耕作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在美国进修期间,他系统整理了多年教学研究的心得,写成《土壤学》一书,并完成《肥料学》2/3的初稿。他着重研究了苏联土壤学家威廉士的著作,为回国后从事耕作学科的创建做了准备。1950年3月,他冲破重重障碍回归祖国,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任教。1952年,他在北京农业大学率先主持成立耕作学教研组,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编写讲义,组织课堂教学、实验课和教学生产实习,并结合中国生产实际开展部分科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工作。1958年,他被下放到山西洪洞县期间,与青年人一起深翻地、种植试验田,防霜冻时彻夜不眠,并拜老农为师,总结当地的精耕细作经验,再教给学生。返回学校工作后,他又多次带领师生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参加耕作改制、深翻改土和种植丰产田活动,受农业部委托主持并进行了全国间作套种调查研究。他率先提出用地、养地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以此为指导开设耕作学课程,创建耕作学教研组。1960年,他组织华北6所院校耕作学教师,总结教学建设经验,以我国农业生产和耕作改制的丰富实践为基础,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北方高等农业院校通用的耕作学教材,为我国耕作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还十分重视学科队伍建设,与战友姜秉权一起培养了我国第一支耕作学队伍,他培养的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前后共30余人,成为我国耕作学科的骨干力量。代表作品有《土壤肥力的基础——团粒》《土壤的统一形成作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