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觉 男,1914年出生,江西铅山人,中共党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先后在国家资源委员会湘西金矿探勘队、重庆大学、中正大学、唐山交大、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工作,历任冶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最先在我国开展电渣重熔航空滚珠钢的研究。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朱觉是我国著名电冶金学家、教育家,电渣冶金的奠基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正大学化学系教授,后回到母校任冶金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唐院冶金系成为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的基础力量,他随之调入,先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他受命担任教研室主任,与同事们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冶金教研室。他讲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重视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电冶金专门人才。在各国高校中,只有苏联高校设有钢铁冶金专业,为此他自学俄语,翻译了《电冶金学》(上、下册)、《铁合金》、《黑色电冶金学》(上册)等苏联教材。为了填补我国没有编写电冶金教材方面的空白,他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写了《电炉炼钢学》,还改革铁合金的内容体系,提出“一原理、三方法”——选择还原原理、电热法、电硅热法、炉外法,用来代替原来以铁合金品种为纲的繁杂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他带领电冶1954届学生去抚顺钢厂,进行现场特殊钢生产教学。北京钢丝厂创建初期,他深入生产一线,协助该厂建立了电渣炉冶炼高铝铁铬铝新工艺。他在我国率先进行电渣重熔的研究,领导科研组与上海重型机械厂合作,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台200吨级电渣炉,为秦山核电站建设和机电、化工工业大型锻件国产化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我国电渣冶金的奠基人、电冶金教育的开拓者,他从事电冶金和特种熔炼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40余年,取得了累累科研硕果,名扬中外,为我国的冶金教育事业和冶金科学技术事业,以及特殊钢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