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序 男,1912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医学院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序主要从事杂环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核苷酸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发表论文35篇,并与人合著有《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命名原则》等著作。他于1935年从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出国深造,1940年获得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从事植物有机成分的结构分析研究,在德国《化学会志》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1950年,他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2年年底改名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有机化学教授、教研室主任。他曾主持对益母草、鸦胆子、玉米须、锡生藤、猪尿豆、吊群草等中药的研究,提出并应用酶和受体系统作为寻找中药活性成分的工具,对已整理出的200味常用中药,用15个酶和受体系统进行筛选,找到了一些对PAF和安定受体有活性的新结构类型,加快和提高了研究的进程和质量。他提出以酶和受体等作为常用中药的筛选标准,从200多种中药的600多个提取物研究中获得有意义的活性成分信息。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他系统地研究了硫代糖和去氧糖的合成以及嘧啶、嘌呤类核苷酸的合成,其中一些三嗪类化合物和它们的核苷,经证明是有效的抗癌剂。他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含羟基杂环化合物的不正常对甲苯磺酰化反应,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杂环化合物的取代反应,而且为后来提出磺酸酯(基)为极好的离去基团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他在高校任教期间,强调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提出药学教育要有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对培养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的专业人才做出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