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多 男,1925年出生,江苏苏州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工程师。194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在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任绘图员、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任助理工程师;1950年调到北京工作,1955年在市政工程设计院任工程师、结构组组长。曾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市政协委员。1953年出席了北京市工会先进工作者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潘家多工作埋头苦干,每天晚上及周日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工作,有时工作到深夜。他响应党的增产节约号召,采用了新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1956年,他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采用1:4水泥砂浆代替过去习惯使用的1:3水泥砂浆,节约了大量水泥,为国家节省了7万元。他善于接受新事物,在国庆工程北京车站过铁路的下水道设计中,二室主任决定用铁道部标准设计。他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后,认为通过改进可以节约钢筋。他与铁道部负责同志研究后,修改了设计,节约钢筋10多吨。管道材料的选用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苏联专家要求设计下水道半椭圆形断面,结构组在设计时,开始计算跨度2.1公尺的拱沟,需要49厘米厚的砖墙,还要加钢筋。他和组里同志研究改进计算方法,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通惠河下水道工程中,跨度3.2公尺的半椭圆形拱沟,采用了33.5厘米厚的砖墙,降低造价15%,效果良好。他在工作中坚持从理论到实践来指导工作的方法。在1958年和1959年的工作中,他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出更好更快的方案完成任务。他一共提出了11项技术革新的措施,其中大部分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贮水池采用砖墙与拱形顶基、格栅间采用钢筋圈梁,以减薄砖墙、格栅间采用空心断面挡土墙这3项措施,在通惠河抽水站及大郊亭泵站工程中使用,共节约砖方160立方米,钢筋1.5吨,节约造价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