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茶仙 女,1931年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北京市清河制呢厂第五车间长毛绒挡车工。1942年至1946年在东北绸厂当工人,1947年在上海华昌毛织厂任挡车工,1954年在北京清河制呢厂任挡车工。1955年、1957年2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2次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突击手,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韩茶仙11岁入厂做工,在旧社会受压迫和剥削。1949年上海解放,生活有了保障,她决心好好工作,报答党的恩情。1954年,她响应党的号召,离开丈夫和孩子,从上海来到北京工作。在上海时,她使用的是单梭织机,北京是双梭织机。并且当时北京只有厂里用双梭机试织长毛绒,没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法,工人又都是新手,她不仅要学会挡车,还要培训新徒工。她克服困难,日夜钻研技术,很快熟悉了双梭织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并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织绒操作法的经验。车间为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总结了她的双梭织绒操作法(执行连续换梭操作法),即在换梭时,既要做到主动换梭,又要有计划地调整穗子的大小,防止跑空梭,减少找活线和拆布的时间。她在找活线方面,运用了4种倒车补梭操作法,可以发现错活线,节约时间,提高了产量;她在处理断头和换梭方面,看得准、动作快、双手操作、勤检查布面,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破纬破洞等质量问题,当月产量计划超额完成了14%,质量扣分是原计划的36.3%。1955年开工生产以来,她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956年曾创日产47.9米的全国纪录,完成当日计划的228%。1957年至1959年,她完成的生产任务远远超过了生产定额。生产定额在15米时,她织20多米;定额18米时,她织32米;定额27.5米时,她织38~41米。1959年,纱支质量不好,40多个挡车工都完不成计划,她仍能超额10%以上。为了超额完成任务,她除了创造并认真执行织绒操作法外,总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出每半小时要达到的指标,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手、脑、眼并用。为了提高全体挡车工的技术水平,厂领导调她脱产担任辅导工作。她在辅导中,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有时候一个操作要教七八遍,直到学会为止。被她辅导过的挡车工普遍提高了技术,有的能赶上老师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