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琴 女,1934年出生,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辽宁海城丝绸厂工人,1971年后调北京毛纺织厂当工人。1953年在辽宁省海城县丝绸厂当工人。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县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鞍山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崔素琴1953年进厂以来,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54年入党。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她参加工作六年如一日地在产量、质量、回收方面,全面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58年,她发挥忘我的劳动精神,提前156天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1959年,她克服原料变动17次、规格变动3次的困难,在1月至8月中,用126个工作日完成了188天的任务,并保持了全车间缫丝工人产、质、回收的纪录,还完全消灭了废品。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到第一位。她不顾领导和同志们的劝阻,多次带病坚持工作。1959年结婚前,她还在机器旁上班,完成当天的任务。她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她从不满足,仍然虚心学习先进经验。1958年,她苦心钻研孙宝进的先进操作法,每天累得膀子疼,晚上睡不着觉。她坚持苦练,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熟练程度,日产量由7.6条提高到9.72条,条重量由7.93钱提高到8.12钱。她学习了都兴禄老师的“拣头轻”的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操作中;还学习了王玉利老师“拣头轻、拣头准”的操作法,改变了自己“拣头就抽筋”的操作法,使回收率由57.56%提高到59.43%。她不仅学习先进经验,还在技术革新上力争上游。1956年,车间出现了质量低劣、条股不均的质量问题。她响应党总支的号召,在操作中细心地琢磨,终于发现条股不均是定位不准等原因造成的,她改进了操作方法,保证了丝的条股均匀,达到正号丝的标准。她的操作技术在全车间推广后,车间的正号丝提高了35%,消灭了条股不均,增加了优等丝。1959年年初,车间出现了“披条”疵点,严重影响了丝的质量。她认真找出自己不产生“披条”的原因,并与2位老师共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在车间推广后,使质量问题几乎全部消灭,促进了车间计划的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