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平 男,1934年出生,河北深泽人,中共党员,北京市东城区燕京造纸一厂技术员。1949年在北京工业学校上学,1952年到北京燕京造纸厂工作。1958年11月代表集体出席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袁志平从1958年5月到1959年9月的1年多时间里,实现我国造纸工业3项重大技术革命,继1958年在国内首创连续打浆、螺旋打浆后,1959年9月与路继增一起将超声波尖端科学技术第一次应用于我国造纸工业施胶方面获得成功。1958年3月,厂里制订了比1月份要提高10%的“跃进”计划。按照新的“跃进”计划,打浆产浆量必须由日产19吨提高到日产26.5吨,才能满足生产需要。有人提议增加1台打浆机。这样不但要多花20000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厂房没地方安装新机器。他当时在下放车间劳动锻炼,就大胆地将1956年以来考虑已久的实验连续打浆的想法讲了出来,得到了工人们的响应。车间成立了以他为主和19个同志的技术革命小组,研究连续打浆。尽管连续打浆是苏联成功的经验,可是仍然有人嘲笑他们是“做梦”,有的技术人员干脆肯定它实现不了。在党委等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自己动手设计、画图、收集资料、查书,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在1958年5月实验成功。连续打浆能力提高28%,电耗降低11%,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造纸工业局在国内造纸工业中大力推广了这一经验。此后为进一步提高打浆能力,解决新的供浆不足矛盾,他在9月又首创了国内螺旋打浆,使打浆能力再度提高38%,电耗降低23%。1958年,他在参观团中央举办的展览会中,看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用超声波处理农业良种而得到启发,便开始琢磨能否将超声波应用到造纸工业。这个想法被确定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新技术研究项目。他和路继增一边学习一边试验,干错了就回过头再干,设备材料不足就主动去借。就这样失败了再试,再失败了再试,反复几十次,在生产上进行6次大型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为我国造纸工业施胶技术做出了贡献,经济效果显著。施胶量比当时国内实用的白色胶可减少1倍,施胶成本可降低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