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森 男,1928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北京市石景山钢铁公司工程技术处副处长。194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先修班学习,1957年在鞍山公司任助理工程师,1958年7月到石景山钢铁公司任工程技术处副处长。1954年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模,195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胡兆森在1年多的石钢建设中,积极肯干,在建设小转炉及三高炉、三焦炉、烧结厂三大工程的突击施工中,依靠党依靠群众,解决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支援外单位的工作中,发挥了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兄弟单位的好评。1958年7月,他调入石钢工作。刚下火车就投入施工现场。领导派他牵头成立安装工程技术科。他抓住了组织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三查:查设计、查设备、查材料。组织50多人,苦战半个月,将各种设备情况彻底查清,对正在紧张施工的三大工程指导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8月,公司党委发出了“苦战半个月,建成转炉车间”的号召,调他到转炉工地任总值班和总调度,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半夜他到设计部门拿图纸,与群众讨论安排了13天完成任务的计划。在紧张的施工中,他日夜不离火线,吃在现场,睡在现场,3个孩子交给保姆照顾。他负责全部机械设备的制作安装和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及早发现了转炉耳轴不正的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转炉建成投产初期,炉龄及产量都很低。他和工人一起研究,找出了炉龄低的原因。问题解决后,他又发动群众突破了烘炉、装料、吹炼等许多薄弱环节,把转炉的炉龄由十几炉提高到二三十炉,一直到79炉,保证了转炉的正常生产,提高了钢的产量。转炉发生了烟囱结渣现象,重七八吨的渣块不仅影响生产,而且会使烟囱因负荷太重而发生塌裂。他冒着生命危险和副书记一起上去除渣。在他的榜样力量的带动下,石钢转炉的建设速度创造了全国纪录,转炉炼钢的生产夺得了北京市三钢竞赛的红旗。1959年4月份,包钢第一座大型焦炉投产前,因回收鼓风机安装前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而不能生产。经冶金部指示,派他去协助解决。他和工人们苦战8昼夜,完成了任务,保证了焦炉于5月22日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