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玉 男,1925年出生,辽宁新民人,中共党员,北京砂轮厂车间主任。1950年在沈阳市铁西区启新油石厂工作,1956年到北京砂轮厂先后担任工人、车间主任。1957年、1959年2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赵宝玉工作一贯积极,四年如一日,保持全勤。他深入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几年来,共实现重大工艺改革建议20多项,给国家增产节约27万多元。1957年,他见到厂修理部人少,技术水平不高,模具供应不上;车间经常因为有料,没有模子影响生产,职工们互相埋怨影响团结。他苦思冥想,进行分析,利用原来的模具套另铸铅盖,代替铁盖,及时解决了当时关键模具100多套,给国家节约资金4000多元。1958年,他去苏家屯砂轮厂学习回厂后,结合厂里窑炉具体情况,改进装窑和放冷方法,缩短了生产周期3天,窑炉利用率提高了25%。全年增产砂轮80吨,折合产值24万元。1959年,在“三高”竞赛运动中,他根据领导意图,改进了压型模具下边垫铁和搅拌料的方法。过去压出来的砂轮一边紧一边松,投料不均、硬度不一致、组织不均匀的占15%,现在降低到4%。1959年上半年,厂里生产任务大、原料缺,特别是金刚砂市场非常紧张,每月使用原料有一半是废料,必须经过修理或水洗烘干再用的就有190多吨。在不增加设备和人员的条件下,要完成比1958年同期多3.8倍的任务,这是全厂关键性的问题。他调整了车间劳动组织,抽出人员,一方面积极收集废料,去河沟找自流水去洗;另一方面压缩毛坯子的量,将每块坯子压缩了1毫米,并在各工段建立了废料收回制度。上半年经过他想办法收回清洗节约的原料共计有30多吨,折合资金25000多元。他虚心学习,关心同志,帮助他们掌握技术。郭明山和王广福对烧窑技术不熟练,经常发生质量事故。他研究分析后认为:他们两人对收窑方法和窑炉闭火温度掌握不住。他耐心教他们操作,使他们很快就能够独立操作。他跟班生产,把党的方针政策渗透到各个角落,变成群众的具体行动,成为全厂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