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山 男,1921年出生,北京房山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周口店灰石厂烧灰技工。1952年到周口店灰石厂工作,历任制灰工、小组长、技工。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赵山参加工作7年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劳动热情,积极工作。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首都炼钢业急需耐火材料。厂党委为了保证“钢元帅”升帐,在无操作经验又无技术工人的情况下,大胆创立了烧结白云石车间。当时,2座竖窑的问题很多,质量不好,产量很低。他日夜守在窑旁,揣摩问题原因,提出减少4周煤量,中心多使煤,并在竖窑中层开2个口,解决了粘窑问题;但产量受窑径所限仅为需要量的1/10,他想办法用烧制石灰的野生土法窑试烧白云石,经过4次试验,创造了土法烧结白云石,保证了首都炼钢的紧急需要,给国家节省了建竖窑的钢材130吨、资金60余万元。烧制白云石需要焦炭。当时全民大炼钢铁,焦炭供应十分紧张。厂里试烧白云石即将因为缺乏焦炭而停产,此时厂党委号召使用其他燃煤代替,他积极响应,用其他燃煤试验烧炼。经过多次试烧,终于试成了用京西块煤烧结白云石。这样不但解决了焦炭供应不上的关键问题,又为国家节省了炼钢用的焦炭;而且由于块煤价格低于焦炭,还降低了成本,全年可为国家节约511200元。厂里自生产烧结白云石以来,质量一直不稳定。他便在设备上进行研究改进,将野式土法小窑改成大窑,并固定了窑位,还改砌了通风道口,增加了鼓风机,进一步改进了操作方法。原来使用大批木柴引火,并将木柴铺在炉条上边;使每窑底茬不断出现生烧现象,造成废品损失很大。他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将木柴改放在炉条下边,试烧后效果很好。所用木柴从800公斤降至300公斤,按全年生产计划可给国家节约木柴224250公斤,折合人民币19940元。并可降低废品率,每窑可比上年多生产烧结白云石1.5吨,全年可增加产量596吨,折合人民币822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