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堂 男,1934年出生,河北三河人,中共党员,公私合营新华铸造厂铸工。1950年在公私合营新华铸造厂当铸工。1956年至1958年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红旗手,并受到团中央奖励;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孟宪堂工作上刻苦钻研,摸索了一套降低废品率的先进操作方法。1957年以来,他一直保持着优质高产的出色成绩,1957年平均废品率0.6%,1958年平均废品率0.5%,1959年头8个月平均废品率0.8%,其中5个月没有出废品。《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对他进行了介绍。孟宪堂1950年到公私合营新华铸造厂,开始由于技术水平低,废品率最高达到30%~40%。当时在厂里铸工中普遍认为废品率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流传着“铸工睁着眼干活,闭着眼倒火”的说法。1956年,他下定决心要解决废品问题。每当出了废品,他就琢磨产生废品的原因。自己找不出来原因,就请教老师傅,原因找出来以后就写在日记本上,反复研究。从每一件废品上都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操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他自学了《铸工工艺学》《铸工手册》等,并且不断地进行试验。一次,他做铸件倒火时炝了,导致出了废品。他仔细地琢磨,最终找出了原因,有效地防止了芯子炝火的现象。他为了保证质量,需要掌握好型砂所含水分,但厂里没有测量水分的仪器。他就按铸件的厚薄用含水分不同的型砂进行试验,终于摸索出用手握型砂观察水分的方法和厚活要比薄活型砂含的水分大一些的规律。另外,他还针对做大平板时底面发生刺模、倒火倒不满出废品、铁水温度不够发生气眼及浇不满的现象,以及挡渣不好造成扎眼等问题仔细地进行研究,并找出原因,改进了操作方法,解决了问题。他摸索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先进经验。“一检查,二研究,四要,六注意,三不倒”,这成为他解决废品问题的5件法宝。“一检查”是在接受任务时检查模型及芯盒有无差错,模子活块是否齐全。“二研究”一是研究如何开边线—分型面,二是研究水冒孔位置。“四要”一是撞砂时拦活要撞得紧、撞得平,二是分型面要保持原来的形状,三是大的砂型扣箱时要压面条,四是根据铸件平面大小加压铁。“六注意”一是注意水口、冒口、上下箱干净无砂粒,二是注意检查砂型有无裂纹,三是注意泥芯通气好,四是注意大的砂型扣箱时必须压面条,五是铁水用量计算好,六是压箱铁重量计算好。“三不倒”一是铁水温度不够不倒,二是铁水质量不够不倒,三是没有挡渣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