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花 女,1937年出生,河北肃宁人,北京电信工程公司市话装机队机务员。1958年参加工作,在北京电信工程公司为实习机务员。1959年2次被评为公司红旗手,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张桂花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施工。大会堂首层有3600多个座席,每个座席桌上都装有能同时接听12种语言的“译意风”。报告人讲话的同时,由翻译室译成12种语言送到每个座席上。这种设备工程规模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么大的工程量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而正常工期要半年时间。她首先承担了“译意风”连线的预制工作。所连的线都是多股的塑料线,需要把线头绞合起来,共有20多万个线头。看起来容易,做好却不易。线头绞紧了会断线,绞松了则达不到要求。一些人认为学不到技术不愿做,她积极接受了任务。工作中,她一丝不苟,手指磨破了也不休息,成为工程的绞线能手。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班工作由每天绞50端提高到250多端,扭转了绞线跟不上焊线的局面,促使了连线工作的提前完成。在“译意风”线路的校对中,要求上万个线头中不许有任何差错。一些人嫌校对工作苦累不愿干,她跟着老师傅在吊顶里爬上爬下,风洞里钻来钻去。地下室阴暗潮湿,空气不好,对一个新工人来说是一个繁重的任务。她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不辞辛苦,认真校对,比其他组提前两天完成了第一、第二风道的对线工作,并在1万多个线头中没有发生什么差错,保证了下一工序提前测试。主席团安装是最后一道工序,在离开会还有两天时间时又增加了“译意风”安装工作。她坚持不懈,奋战了两个昼夜,顽强地完成了这项突击任务,保证了大会的使用。她刻苦钻研技术,从未做过焊线工作的她,在接到领导安排的焊线工作后,开始时总是线头起毛头,质量不高。但她没有气馁,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焊线技术,达到了要求。工地离公司食堂较远,她牺牲休息时间,给大家带饭。她发现大家因手套脏了,干活时不戴手套,便利用休息时间把手套洗干净。她在工作中一贯主动,在风道对线中,别的人没有工作就等师傅分配,而她一有空就帮助别人整理电线或拿工具。施工现场单位多,有些同志工具保管不好常有丢失,她就每天早来晚走,检查本组的工具,防止了工具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