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云 男,1917年出生,河北玉田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制革厂勤杂工。1950年在北京木厂、被服厂、装具厂干勤杂工作,1952年到北京制革厂当勤杂工。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张成云一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八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精打细算,爱厂如家,先后7次连续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他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制革车间每天生产要排大量污水,管路经常堵塞,影响生产,必须每周淘一次。因为污水混杂杂毛烂肉,气味难闻,过去都是临时工淘。夏天下去喘不上气,冬天冷得不得了,又脏又累,临时工也不愿意干,他主动向领导请战,带领勤杂工去做。在工作中,他每次都下沟淘杂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部分沟道,增加了吊井,使污水排泄畅通。他还制造了“推泥板”“拉沟笟子”等工具,基本解决了下水道堵塞的现象,保证了生产。厂制革车间每天清理泥汤,用平板木槽车往外拉。因车厢摇晃,洒得一路都是泥浆,妨碍工作,影响卫生。他用两个大油桶焊起来,桶外加了闸板,解决了问题。他爱厂如家,精打细算。1958年,冬季安火炉,常规每个火炉带一套烟筒,浪费人工和烟筒。为了节约,他到黑白铁合作社请教,掌握了技术知识,动手改装烟筒,创造了“三合一”“五合一”的办法,即几个火炉用一套烟筒。一个冬季节约了500多个烟筒,价值1200多元。他还利用废铁皮拼凑成烟筒,从废铁堆里找出破炉身改装成有用的炉子,利用废铁片制成铁簸箕等工具,节约了大量的行政费用。厂里历年夏季都外找工人搭凉棚,他主动把这个任务接过来,在干部参加劳动的帮助下,自己动手搭凉棚2000多平方米,节约了1400多元费用。1958年第四季度,厂里买了一部喷色机。因缺少零件不能使用。他经过一夜苦战,试制了零件,保证了喷色机的使用。他学会了白铁匠、瓦工、木工等技术,被群众称赞为“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