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杰 男,1910年出生,江苏宝山人,交通部公路工程总局京郊公路修建指挥所第一工程处领工员。1942年在上海营造厂当木工领班,1949年在上海吴淞中学建造宿舍当领工,1951年在中建公司荆江分洪施工所当领工员,1952年在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第三测量队当监工员,1954年在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一局三桥工所当领工员,1955年在公路总局二局一处当领工员,1956年在京郊公路修建指挥所第一工程处当领工员。1953年在海南修建公路荣立三等功,1955年分别在海南岛海口机场荣立三等功、在华东修建公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5年,徐兰杰在温分线指导桥梁施工。当时安装叠梁都是人力操作,每根叠梁需要8~16人才能穿入70厘米高的螺栓里,不但工效低,而且容易出事。徐兰杰利用杠杆原理,创造出了杠杆超重架,改变了操作方法,由每天12人安装10~12根,提高到每天10人安装60根,提高工效近6倍,保证了工程的按时完成。他在工作中肯想办法,在安装南阶桥木板时,需要2.225米长的木料,而当时的木料只有2米长,同时这些2米长的木料如果不用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任务紧急。对此,徐兰杰想办法把木板肋条的距离加宽1寸,这样就减少了木材的损耗量,仅南阶桥工程就节省6立方米木材,少用肋条30根,提前完成了任务。南阶桥的木排架,原设计每排3根支撑、3根斜撑,费料很多。他建议在桥面部分改用2根,横梁部分改用3根,桥面部分横木略为加大,这样就简化了安装程序,节省了50个锯工工时,安装模板工效由每日6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提前完成了模板安装工程。1955年安装敖江大桥墩架时,原纵向帽螺栓设计在椿木两边,而椿木直径不一,安装有困难。他经研究,决定把纵向帽木距离改为46厘米,解决了穿拧纵向帽木螺栓困难等问题,使吊运墩架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