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仁 男,1923年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一地方工业局三星铅笔厂辅助车间修理工人。1939年在上海中天电机厂当学徒,1946年在上海三星铅笔厂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铅笔厂工作。1953年至1955年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赵杰仁1954年到北京铅笔厂工作,在北京三星铅笔厂辅助车间当修理工期间,克服自身文化水平低的困难,在1954年改进芯棒机自动掉闸的基础上,1955年又改进了制芯部的机器(包括压芯和芯棒),从而减少了机器事故。刚开始投产时,所用原材料木板由人工锯,每锯两片就要浪费一片,他发明了“切板机”,可节省木材1/3。他提出每根芯棒加长2寸,使一根芯棒就能做一板,每天能增产50罗,从而解决了一根芯棒一板不满而两根芯棒又放不下和换板要停车等困难。他试车时不小心把左手大拇指切断了1/3,为生产流汗又流血;发明了“坩埚机”,取代了人工作业,一小时便可生产原来一天的产量;发明了“刷胶机”,可节约两个劳动力;改进了“速板机”,由人工改为电动操作;发明了“磨顶机”;发明的“辊印机”增加了产品外观花色品种。他又提出利用旧的切板机加以改装切芯片,后来做红蓝铅笔芯也采用了刀切的办法,节省了劳动力。在烤贝压芯机上提出安装双芯管,提高效率20%,也使铅笔芯亮了不少。又建议将10匹马力的马达改装成6匹的,这样每天能节约4匹的电力。利用废料给芯棒机加一个铁圈,保证了安全生产。利用废料铣牙轮套,保证了按时生产,而这在厂外定做却需要1个星期的时间。他还利用废料做了一个切边机,解决了锯边效率不高和脏的问题,在铅芯车间芯棒套上把原来的螺丝加长,使之增加力量不易折断,避免了机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