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曾潓 男,1912年出生,河南固始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科科长、工程师。1935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同年在汉沽渤海化学工业公司当技师,1936年在北京春明女子中学任化学教员,1937年后在北京自来水公司任水质化验员、技术室水质组组长、水质科科长,1951年任公司工程师。1954年、1955年连续2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张曾潓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和认真贯彻苏联专家的先进经验,对待工作一贯地认真负责,经常带病工作。他在供水、开发水资源领域等方面,研制成功了豆石滤板、沉沙器、补封井器、井下照相和入厂加氯、出厂加氨等科研成果,解决了一些供水中的关键问题,其中4项成果在提高水资源质量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54年,水源三厂、四厂大部分水站反映水有异味,三厂附近甚至有个别用户不吃附近水站的水,而是跑到较远地区担水吃。由张曾潓研制的“低氯胺消毒”方法投入使用后,不但解决了供水中的异味问题,而且水中细菌及余氯检查全部合格,提高了水质。过去的小口径熟铁水管里外一直都采用涂油方法防水管生锈,后来用户反映水中有异味后,水管不再涂油但生锈严重。经他建议采用“水管烤石油滤清”的方法,解决了供水中的锈水问题。1955年,水源三厂、四厂接到用户反映供水中出沙的问题,严重的在10分钟内可出几公斤的沙。他提出在供水水管中安装“沉沙器”,试验效果很好,经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类似的问题。由于水源防护对保证水质起决定作用,针对水源井多,但没有统一设置防护线、极易造成水源污染的问题,他还提出了“水源井防护界线”的初步公式。他根据公司水源井的不同深度及不同地质情况,规定了一个初步的公式,由深度及地质情况就可以初步确定水源井的防护范围。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共发表有关供水和水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论文90余篇,翻译了共约300万字的资料和书籍,为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