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海 男,1921年出生,河北延庆(现北京市延庆区)人,中共党员,河北省赤城县城关镇铁业生产合作社工人。1933年在河北省延庆县城关铁制厂当学徒,1944年在华北野战军五旅二十三团二营任掌工,1947年在北京朝阳门铁炉马掌部钉铁掌,后在苑平县门头式铁铺打铁,1948年在张家口南菜园蹄铁修理厂修理零件、后在延关县打铁,1952年在河北省赤城县城关镇参加铁业合作社。1953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铁业工人出身的张玉海,1952年加入赤城县城关镇铁业生产合作社,后任监事主任。由于他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获得了优良的成绩,1953年获个人模范和模范小组的光荣称号,曾获得过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奖状。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保守。1953年,根据群众意见,他为了解决锄板笨重、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费了脑筋,下了功夫,经过钻研,把1斤12两(市斤)重的锄板减至1斤半重,还减去锄板中间的凸处,使锄板既轻便又灵活,还易入地。他还解决了上生(在熟铁上加一层生铁,以保证其坚固耐用)后的铁农具不耐用的问题,节省了生铁,提高了质量,延长了农具的使用寿命。过去每天每炉3个人能生产五六个铁耙子,最多时八九个,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他钻研,找出窍门,减少移动耙子炼制时的次数和散热时间,并利用铁片缩短操作时间,结果每天每炉能够生产十八九个,提高了产量,生产效率比原先增加1倍,满足了市场需求。过去每人一天生产铁勺七八个,还不愿生产,他找出操作过程走弯路与浪费时间的原因,想出了原料体积计算法,做到大铁大用、小铁小用。不但减少了材料消耗,还改进了操作方法,达到每人一天生产24~25个,比过去提高效率2倍。他还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教会了30多名学员双轮双铧犁的一般修配和零件制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