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和 男,回族,1906年出生,河北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人,中共党员,北京又一顺饭馆掌灶。1920年在北京花市马记烧饼铺当学徒,1924年在北京绒线胡同协庆和饭馆当学徒,1926年在前外永顺魁饭馆当工人,1947年在前外两益轩番菜馆当工人,1948年在西单又一顺总号当工人,1956年后在又一顺分号当工人。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杨永和是清真菜大师,北京清真菜传承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他在工作上肯钻研,富有创造性,而且还能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在400多种炒菜的基础上,又创新出100余种花样,其中最著名的菜有一朵芙蓉虾、鸡泥石包、八宝酿西红柿等,不仅深受北京客人的欢迎,而且哈尔滨、江西、吉林、河南等地方的同行都来信,要他介绍菜的做法。他对徒弟耐心教导,爱徒如子,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无论在公司举办的技术讲习班上,还是在业余时间教徒弟做菜时,技术一贯公开,从不保守。1年零5个月当中,他负责教的5个徒工基本上能把又一顺的菜掌握起来。他经常在一旁亲自指导徒弟做菜,看到有缺点马上指出,并告诉他们怎样操作,还用通信的方法在外地教了5个徒弟,如吉林等地职工食堂的同志经常写信向他学习做菜方法;张家口市中和斋饭馆耿顺启从通信中学习了他的经验、做菜方法,在张家口市进行推广。在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又改进了花样,增添了新品种。他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夏季的西红柿很便宜,他向领导建议,不要买西红柿汁,自己钻研做番茄酱,共做了3次,质量很好,价钱还便宜2/3。他利用下脚料,如鸡头、鸡爪、鱼头制作出龙凤汤,全年供售了3000多份,共计收入400多元;他还带动同志们响应节约用煤,自己带头动手搓煤球,利用鱼鳞代替淀粉,主动熬油底子、撇鸭油等,共节约用油2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