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珍 女,1936年出生,河北高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一棉纺厂细纱车间挡车工。1953年到北京第一棉纺厂工作,担任细纱挡车工。1955年、1956年2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杨玉珍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努力做到把几个主要产品质量指标控制下来,取得了全年按月均衡超额完成各项生产计划的优异成绩:白花落花率超额完成计划,比行政指标要求的月平均值减少9.71%;解捻接头超额完成计划要求,3个月月均完成行政指标的82.9%、接头率月均减少14.9%;坏纱全年出8.5个,比行政全年指标的37个计划数减少了77%,常年的优异成绩为其他小姐妹做出了榜样。工作中她一贯认真执行工作法,有规律地巡回,不走回头路,平均每个巡回在1分40秒左右;她在工作中计划性强,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总是做到心中有数,空巡回现象很少。清洁工作的好坏对细纱生产的正常进行有很大影响,对此她能做到有秩序、彻底地清洁,在每个巡回中平均分配清洁工作,避免由于清洁不到位而造成生产不利局面的产生。她能开动脑筋,有利于工作的各个细节都会仔细琢磨不放过:如及时查找断头原因,尤其对连续断两次以上的非正常断头的纱管进行重点分析、问题查找,弄清楚到底是解捻问题还是机械故障,直至问题解决为止,从而确保了每月产品质量的全面超额;如换粗纱时,一般都是在粗纱还有10多圈甚至20多圈时就撤下换上大纱,这样下来每个班就可能多换不少的粗纱,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原材料。于是杨玉珍在巡回过程中注意观察粗纱的用纱情况,粗略地估算出粗纱即将用完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在粗纱还剩两三圈的时候才换上大纱,按照换一次粗纱用时3秒钟计算,假如每人每天少换200次粗纱,就可节省600秒时间,这10分钟时间对于纺织一线的任何一个挡车工来说都极其宝贵,这可能就是一顿工间餐的时间,还可能是小跑着在一个工作日中仅有的两次去卫生间的时间,更有可能的是抓住这点时间多做一些清洁工作或者是交接班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