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苏 男,1918年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公私合营京门医疗器械厂车间主任。1936年在辽宁省大连六家屯私营新成兴医疗厂当学徒,1942年在交道东街做小工,1947年在德内大街做小工,1949年在北京东四九条做小工,1950年在东勃厂当工人,1952年公私合营后在北京京门医疗器械厂当工人,后在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当工人,1955年后任生产组长、工段长。1954年、1955年连续2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刘希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医疗器械生产,积极提出20多项合理化建议,共进行了11项技术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的工时和材料价值4000多元。例如,他在加工4个铜开水锅时,合理使用交叉下料法,仅此一项就节约了2平方米的铜板一块,折合人民币64元;他在加工12具消毒锅时,也使用这种交叉下料法,还想办法把一张张铜板铺在地上,逐一标记画线,再进行施工,共节省了铜板40多斤,折合人民币60余元。他还在加工两个食品蒸锅时,发现两块铁板不够用,而三块铁板又要造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动手把两块铁板铺在地上仔细画线计算,加工时再找些辅料,节约了一块铁板;之后,他在加工蒸锅干燥箱时,合理调配人力物力,仅人工一项就节省100个工,折合人民币567元。医院使用的开水锅锅口之前是打制的,加工非常困难并且质量也不好,他建议使用1/4×3/4铁板焊接后,不但节省了人工,还提高了锅口的质量,延长了锅口的使用寿命。工厂制作120张婴儿床,原来设计床的四周是四方形、经烧焊制作,经他建议将四周方形改为小圆角、使用冷管焊制后,节约人工费用295元。每批生产任务下来后,他都召集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亲自指导,积极帮助班组成员提高技术,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