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誉 男,1923年出生,河北清河人,中共党员,北京市朱房砖瓦厂轮窑七级烧火技工。1939年在辽宁省鞍山市做工,1951年在北京市朱房砖瓦厂当烧火工,后在北京市西六砖瓦厂第二车间任烧火组组长。1953年、1954年、1955年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于兆誉1954年在朱房砖瓦厂任烧火班班长期间,发动群众钻研和革新技术,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日夜不离工作间,解决了红机砖裂纹、质量低下的问题,使产品损失率由35.8%降低到3%~4%,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消耗,仅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为国家节约资金16600元,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全市各砖瓦厂。为了解决烧湿坯的问题,他采用废坯垫底,并借鉴了东北哈尔滨第四砖瓦厂的先进经验,产品损失率由25%降低到15%,日产量由12万块提高到15万块,最高达到16.5万块,并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月产量520万块,保证逐月完成国家任务。1955年为了推广“巴斯卡克”码窑法,他经常利用夜里值班时间刻苦钻研,动手实践。经验推广成功后,全厂产量提高了12.37%。在推广“穆克索夫”快速点火法时,为了加快点火速度,他提出了“下火留洞、节约时间”的方法,第一次点火工时就由原来的18个小时降低到13小时10分钟,降低煤耗3.6吨。1956年推广学习“天津焙烧”经验时,经他细心钻研,虚心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质量低劣、上生下焦的问题,推广前厂里的日产量为55531块,推广后为63056块,损失率由原来的2.66%降低到1.86%,一级品率由95.47%上升到96.42%,全年为国家节约710元,并创造性地推广了“烧小灶”和“三步码窑”等方法,彻底解决了烧湿坯的问题。1957年,烧火小组在他的带领下,全年超额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节约煤386吨,约合7856元。他耐心帮助别人,倡导相互学习,不但自己刻苦学习钻研技术,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学徒,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名技术人才,其中孙洪进、刘润贵也成为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