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鸿谟 男,1921年出生,甘肃秦安人,中共党员,北京清河制呢厂副主任。1946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同年分配到兰州制呢厂任技工;1955年到北京清河制呢厂任第一生产区副主任,后任北京清河毛纺厂厂长、总工程师。1952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丁鸿谟大学毕业后,曾任毛线厂技师、车间主任,工业学校教员,清河制呢厂生产科科长、梳纺车间副主任等职。他推行了以“周作业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调度制度,利用人事部门组织的工段长集训机会,将“周作业计划”贯彻传达到工段长一级,通过他们回去传达、组织和落实。通过这一制度的落实,提高了生产均衡率,1955年1月至6月,全厂的生产均衡率都稳定在90%~97.5%,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前松后紧”的生产现象。自1955年3月份起,他还在全厂建立了计划、措施、总结、通报等制度,作为评比车间竞赛的主要参考条件,逐步转变了以往“计划流于形式”的现象。他根据工人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梳纺车间的梳毛“八字巡回工作法”和走锭纺纱机上的“走锭纺纱法”。为了巩固先进操作法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他和工人张文治一起创新了梳毛机上的“工作指挥仪”。由于这些先进工作方法的推广,产量由过去的产纱9.5公斤提高到20公斤,达到理论产量的79%,而回线率降低到11.3%。1956年,为了积极响应党和行政提出的“节约原料、降低成本”的号召,在原料调度和使用支配的范围内,他组织职工将厂存64支精梳短毛(原计划纺大衣呢纱用)掺用5%~15%,使海军呢产品成本每米降低2%,而且在海军呢质量上有所提高。他还改进了洗毛用皂方法,使洗毛用皂由3%减少到1.7%。提高了毛纱质量,使单纱强力由原来的7.89克提高到15克,断头率稳定在200根/千锭时。他先后翻译和编写了《织机学》《毛纺工艺基础理论》等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