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虹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对工作一丝不苟,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面对大自然或许我们都是渺小的。犹记得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疯狂肆虐,雨量历史罕见。这场天灾给首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尽管天灾难料,但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时任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所长的王翊虹立即部署多组应急调查队,对房山、门头沟、怀柔等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县进行了现场核查。从7月21日——8月6日,整整17天,她带领全所所有技术人员,足迹遍布每一个村庄,对全市10个山区区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作为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大队队长,她舍小家顾大家,汛期带病坚持工作,圆满完成了近几年的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任务及汛期值班工作。
“科学技术进步的确提高了人类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好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减少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保护我们的家园。”王翊虹说。同年,她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
王翊虹,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30年,主持过首都城市供水、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城市垃圾风险评价及调查等几十个项目,为北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及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她还先后完成了多个领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多条道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参加编写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导则”、北京地方标准“埋地式油罐防渗漏技术规范”和“生活垃圾场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技术规范”。其中,《北京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北京规划新城区工程地质勘查评价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都区域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6月,所长王翊虹担任创新工作室领头人。建立一个组织容易,要把创新工作室做好,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领头人,王翊虹秉承“师道传承”的理念,和5个年轻人建立起师徒关系,师傅言传身教,采取多种方式在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徒弟在专业上解惑和生活中解决困难。
对一般人而言,完成一个项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优秀的员工,则是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系统总结,尤其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而后找到解决方案,将总结形成的经验应用到类似的项目中,从而实现管理提升。在师傅王翊虹指导下,徒弟们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避险路线及避险场所调查与评价》、《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北京山洪泥石流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并且得到了多方的好评。
在王翊虹的主张下,所里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产学研用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单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促进单位科技创新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所里出台了激励创新制度:一是每年拿出30万资助年轻人围绕主业进行科研立项,二是对所有发表学术文章进行奖励,三是每年安排三四名年轻技术骨干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年轻人工作信心高涨了,创新的热情也冉冉升起。在她的带领下,所里承担的大项目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强。为了帮助年轻人顺利通过职称评定,王翊虹组织技术专家和人事部门对大家进行指导,2015年共有6名年轻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同比增长了50%。
王翊虹,用她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谱写了地质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