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90岁的袁月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最后的时刻,她平静的躺在李成华怀里,安然辞世。老人在世的时候,只要她面前提起李成华这个名字,老人的脸上立刻会绽开笑容:“啊,这可是个好闺女,她可知道心疼人!”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是老人的肺腑之言,是老人心灵的回声,老人已经把李成华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
2006年4月1日,李成华由北京市天堂河教育矫治所审计科副科长的岗位调任为老干部科副科长,岗位调整初期,面对新的岗位她也心存疑虑,毕竟自己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财会工作,以后要同那么多离退休老人打交道,能行吗?到老干部科报到后,除了日常的老干部科工作外,领导还交给了她一份特殊的工作,让她去看看社区的一位离休干部的遗属。李成华二话没说,和其所在支部的支部书记一起去了遗属的家里,这个遗属就是袁月梅老人。老人的老伴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膝下也没有子女,看到有人来,她心里很是高兴,支部书记把李成华介绍给老人后,三个人就亲热地聊了起来。临走时,李成华看出老人有些恋恋不舍的样子,是啊,一个独居多年的老人,多么希望有人常来看看她呀。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李成华一直在想:要是我妈,我能让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吗?她比我妈还大一岁。她当时就暗暗下了决心:我要尽力帮助和照顾这位孤独的老人,让她在晚年生活的快乐一些。如果不去这样做,自己的心灵就会感到不安。
打从这天起,只要有点空闲时间,李成华就去看望这位老人,帮她扫地、擦桌椅,收拾房间,只要她能做的事情都尽心去做。她说她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老干部科的副科长,理应照顾好老干部的遗孀,更多的因素还是要尽一个晚辈照顾好老人的一份责任,尽一个女儿般的孝心安慰这位孤寂的老人。因为,尊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
有一次,李成华到老人家看到室内晾晒着几件内衣裤,实在是太破旧了,有的上边还有好几个洞。她立即到市场买来几件内衣裤送给老人。开始老人说什么也不要,后来非要给钱不可。这时,李成华深情地说:“我挣的钱花不了,给您买点东西,我心里高兴,难道您不愿意让我心里高兴吗?”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没再说什么。还有一次,李成华见老人有几件脏衣服还没洗,她要去洗,老人说什么也不让。还说:“我自己慢慢洗,还可以活动活动身子骨。”
老人家的下水道堵了,她立刻找物业来人修;水龙头坏了,她马上找人换上新的。她见老人的煤气灶不是电打火,很不方便,也容易出危险,要给她换一个电打火的,老人死活不肯。
当李成华同老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感受到老人的性格很刚强,非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这是常年独居逐渐形成的心理和性格。她理解老人,也更尊重老人。李成华明白,要打动老人的心,让老人完全接受自己,不仅要有真情,还要有耐心和细心。从细微之处入手。为了让老人随时能和自己联系,把她的电话号码用大号字打印出来,贴在老人的电话旁边。她见老人夜里看表不方便,便把自家的自动报时表拿来送给老人,只要一按上边的按钮,在音乐的伴奏下,就会报出现在是几点几分。老人见到这个物件,开心地笑了。此时,李成华心中暗喜:这件事做到老人心坎上了。
平日里李成华去老人家,总是买点老人爱吃的蔬菜和主食,有时还陪老人一起吃饭。有一天,老人对李成华说:“我想换换口味,今天不吃馒头了,你给我烙几张鸡蛋软饼吧。”李成华一听这话,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可是老人第一次向我提出要求,这是老人接受我的一个信号。打这儿以后,隔些日子,李成华就给老人烙几张软饼。
多年来,已经形成惯例,五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正月十五的元宵,李成华都是买最好的、真空包装、保质期长的,送到老人家中。一次她同老人一起煮元宵吃,她看老人吃得不少。临走时嘱咐老人:“可别马上睡觉,在屋子里多走走,元宵不好消化。”老人听到这些话,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此时此刻老人内心的“潜台词”是:“亲生闺女又该怎样?”李成华深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孤寡老人的感情更是脆弱的,她每年三十那天,都陪老人吃一顿午饭,然后再回家。春节长假期间,最少要到老人家中看望两三次。
孤寡老人固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顾,物质上的帮助,但她们更渴望心灵的慰籍。所以,哪怕有一个小时的闲空,李成华也要到老人家中坐一会儿,聊上几句,以驱散老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孤独感。渐渐地老人不但完全接受了李成华,从生活和感情上都离不开李成华了,老人从心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闺女。老人也心疼李成华,有时对她说:“没有太大的功夫就别来了。”老人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希望李成华常来,有时做梦都梦见李成华。老人在李成华的心里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每年重阳节,李成华都买点东西给老人送过去。有一年,她买了一箱奶送给老人,并深情地说:“祝您节日快乐!”谁知老人竟感慨地流下了眼泪。李成华赶紧哄老人高兴,她要让袁月梅老人同其他老人一样高高兴兴地度过这一天。
每逢外出吃饭,李成华临走时都要一份饺子给老人带回去。李成华家不管谁外出带回来些土特产,或者是亲朋好友送给一些新鲜食品,她都给亲人分成几份,其中必有袁月梅老人一份。在李成华的影响下,她爱人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他们心里,已经把袁月梅老人当成了自己家庭的一员,当成了自己时刻牵挂着的亲人。
有时因工作忙,李成华几天没去,老人心里就会犯嘀咕:“这是怎么了?这闺女出什么事儿了?”所以,李成华每次出差前,必向老人去道别,嘱咐她要注意身体,回来马上来看她。一次,老人知道李成华又要出差了,便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新毛巾和一块香皂:“拿着,路上擦汗、洗脸用。”李成华不要,老人脸一沉不高兴了。当李成华领悟到,这毛巾和香皂凝聚着老人的一片真情时,她欣然接受了老人传递给她的这份深情厚意,并把它珍藏在心里。
李成华知道老人的生活费不多,便悄悄为老人交了一年的物业费,买了二十吨水,怕老人给她钱,便对老人说:“您的物业费和水费都给您免了。”没想到由于物业公司的疏忽,让这个善意的谎言“穿帮”了,他们竟然又到老人家里去收物业费,害得李成华费了半天口舌才把这件事又遮掩过去。
由于李成华经常提着大包小包的到袁月梅老人家来,邻居们不明白她们是什么关系,有人就好奇地问:“你和老太太是啥亲戚呀?”李成华却不假思索地说:“老太太是我姨。”她不愿向别人提起这些事,她所做的这一切也从来没和同事们讲过。
几年前,老干部科科长陪同局老干部处处长看望袁月梅老人,在谈话中说起了老人的眼疾,是否可以考虑去做手术。李成华很快就带老人去同仁医院做彻底检查,老人开始不愿做手术,更怕花钱。李成华就耐心地做老人的工作:“您的医药费可以报销一半,那一半我出。”经李成华再三动员,老人同意了,局里也特批老人的手术费全部报销。李成华带着老人去同仁医院检查、手术、复查,共跑了八趟。手术那天,李成华早晨六点钟就带老人出发了,她担心老人常年居家出门不习惯,特意带了暖壶和水杯;她怕老人手术时紧张,一路上不停地陪老人说话,逗老人开心,结果手术很成功。
袁月梅老人有一个小叔子住在城里,听说老人做了手术,老干部科的同志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很受感动,非要送一面锦旗表示谢意,被老干部科婉言谢绝了。
袁月梅老人在二十年前,曾帮别人带过一个小孩,如今这孩子也常去看望老人,她见李成华这样精心地照顾老人,也挺受感动。这个男孩在母亲去世后,内心也很孤独。有一天,他对袁月梅老人说:“奶奶,您说我姑姑(指李成华)能接受我吗?”李成华知道这件事情后,高兴地说:“只要他愿意,我接受,这样我就有一儿一女了。”这就是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爱是可以不断延伸,不断传递的。
写到此处,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爱,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敬重。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为别人付出过爱,无论他自己创造过多少,都不会活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2015年袁月梅老人平静的离开了人世,但是爱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