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慧敏是首农集团三元种业公司的一名养牛女专家,自主开发奶牛管理软件,实施数字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奶牛疫病诊断和饲料化验室,与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接轨,使三元绿荷奶牛单体产奶量突破11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代给了这位年轻女性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她在自己岗位上才尽所用,演绎风采,找到了自信自尊,品尝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2008年至今,她先后获得"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有牛奶就需要有奶牛,丛慧敏现在的工作是如何培育出高产牛,高产牛如何才能产出优质奶。
牛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脾气温和,辛勤劳作,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奶在她国曾经是高级营养品,只有老人、孩子和病人才能享用。而现在随着大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备品。
2002年,丛慧敏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经过双向选择来到了北京三元集团。但是报道后她就被分配在大兴庞各庄的金银岛牛场实习。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一眼望去无尽的田野和远处渺小的村庄。工作是从喂牛与清牛粪开始的,当时牛粪要用铁锹铲,用小车拉,一天下来,不但胳膊疼,脚底板酸,浑身都难受。清粪时,由于不了解牛性,被牛踢过,跟随配种员师傅对牛进行直肠检查时,被牛粪喷到身上。当时她动摇过,想放弃,一个研究生,总不能每天总是上料、喂牛、清牛粪?夜深人静时她会想起她的父母,她出生在山东农村,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每日辛勤劳作,从来没有什么怨言。常对她说:“闺女,咱到哪都得让人竖大拇指,不能让人在背后指脊梁骨,不管干什么,在一天好好干一天。”经过仔细思考,她下定决心干下去。这种决心,不但有父母从小的影响,还有牛场职工领导的关爱和首都大舞台施展才华的吸引。
她利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编写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标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资料汇编”、16期“奶牛繁育专刊”。2006年她参与的“奶牛生产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系统”这一项目获三元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参与主编的《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已于2008年1月正式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她依靠科技指导生产实践,而实践又丰富了她的知识结构,让她快速成长。
2008年4月,她被派到中以示范牛场任副场长,同时兼任以色列驻三元专家Daniel的翻译和助手。偏僻的牛场、刚满周岁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刚刚拿下驾照的她,只能在家与牛场之间来回近100公里的路上奔波。每天两头的奔波,让她筋疲力尽。为了不影响工作又能照顾好家人,一个月后,她选择了带着老人孩子在牛场附近的村庄租房,把自己刚装修住了不到1年的房子租出去。这样她爱人上班更远了,每天来回7个小时的路程,使他不得不也租房,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即使如此,他的爱人没有半句怨言,相反却安慰她:正是因为她把老人和孩子带到了她上班的牛场附近,尽管住宿条件不好,但她有精力把家人和工作做到合理的安排。刚到中以示范牛场,当时的生产状况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为了尽快找到原因,她放弃午休,与以色列专家交流探讨。晚上八九点钟,孩子入睡后,她又从家里回到牛场。经常到了深夜职工都下班回宿舍休息了,她还呆在资料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以色列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建立了科学的饲料配方评价体系,实现中国以色列奶牛饲养技术对接。2008年中以示范牛场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0吨,居全国首位,2009年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1吨,再一次创新纪录,达到奶牛养殖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她被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聘为新入职毕业生见习指导老师。在奶牛生产中她和同事不断探索健康、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旨在从源头上实现对生鲜乳质量的有效控制。经过不断摸索,她们将奶牛环境控制、数字化管理、全混日粮(TMR)饲养技术、奶牛标准化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建了以EDTM为核心的国内首创的现代奶牛生产技术体系,在核心群产奶量、全混日粮饲养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该体系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防疫封闭管理对于养牛人来说是常事,往往一次封闭管理需要持续几个月,每天吃住在牛场,与外界的沟通只能是电话。2010年,她从中以示范牛场被调到德茂牛场任场长,当时的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牛场必须在两天内进入封闭管理,这意味着所有职工吃住全部在场。为了解决封场后职工的住宿,两天内,她同职工一起完成了10个宿舍的简单改造、暖气安装、床铺购置等,把职工的60多个上下铺全部改成下铺,为职工食堂添置新用具。两天后,当全部职工安顿好时,她才想起还没有回家与家人告别。父母和老公都能理解与支持她,但3岁的孩子哪能这么快接受没有妈妈的日子,开始上火,双眼红肿,但他拒绝用药,她打电话,他拒绝接听。过了几天,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一家老小从永乐店搬到德茂牛场附近的小区,在楼上可以看到牛场。她让丈夫把儿子抱到窗前,和孩子一起玩找妈妈的游戏,她说到:“儿子,妈妈的办公室就在牛场的红旗旁边,你能看到红旗吗?”“看到了!”“那是妈妈牛场的五星红旗,再往前看是什么?”不等她再问,儿子已经喊起来“爸爸,爸爸,你快看,那儿有草,有大奶牛,妈妈,她可以看见你了”。孩子的反应多么的简单直接,一个三岁的孩子就知道有草的地方有牛,有牛的地方就有妈妈。此刻电话那边的孩子高兴了,而电话另一端的她却泪流满面。作为一名母亲,她十分担心孩子的身体,很想看看孩子,但作为一名基层牛场场长,她知道保证奶牛健康,为马上要过春节的首都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牛奶比什么都重要。
2010年10月,她被三元种业从绿荷德茂牛场调到北京奶牛中心任副主任,分管种牛饲养管理,主管良种场的工作。北京奶牛中心是她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良种牛繁育、供种基地,是她国奶牛养殖的示范窗口,是她国培养奶牛养殖人才的“摇篮”。她怀着对奶牛养殖事业的无限热爱,面临“环球、亚达、ABS、艾格威”等外国种牛资源公司“疯狂入侵”中国奶牛养殖业,感受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迅速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请大家保护环境,善待她们的家园”的呼声越来越大,有些牛场不堪重负,“杀牛倒奶”,作为一名奶牛养殖爱好者,一名工作在引领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企业的养牛人,她深深的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奶牛中心良种场肩负着种母牛繁育基地、奶牛养殖技术的示范窗口、人才培养的孵化器等职能,但良种场经过多年运行后,有些设备设施已经老化,急需更新改造。2013年—2014年,良种场生产工艺面临全面的改造升级,延庆气候寒冷,施工期短,改造施工的项目又多,人员车辆进出频繁,很容易带来致命性的疾病,如何在这种形式下既保证大量施工的正常进行和夜间的施工,还要保证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的正常运行,她进一步加强消毒,为外来人员指定进出路线,规定工作区域,安排值日表进行监管施工,一边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一边保证施工的安全、不延误。经过一年,她带领团结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项目工程基本完成,机器人挤奶设备、粪污的固液分离设备安装完毕,同时,2014年底良种场全群存栏1100头,成母牛头年单产达11569公斤,在三元种业登上冠军的宝座,淘汰牛比率在种业最低,不足8%,净利润近500万,并使良种场成为全国首家真正把机器人挤奶用于生产的牧场。
立足农业,服务首都,建立首都标志性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是首农集团的不懈追求,做世界一流的动物育种专家,让中国人民喝上三元的放心奶,是每一个首农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