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艾滋病患者服务的16年间,王克荣曾30余次深入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她进大学、入社区,发展红丝带之家志愿者队伍,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每位艾滋病病人来了后,王克荣都会递上名片,并一再叮嘱:“有事找她。”她的手机中有700多个患者的号码,她的手机,每每成了“维系病人健康的生命线”。两度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克荣是北京地坛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工作的北京地坛医院是一所以治疗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支“国家级的战略应急部队”,在各种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84年,她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这里,在传染病防控岗位上已经工作31年,护理过霍乱、乙肝、出血热、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近5万名患者。
从1997年开始,她就一直从事艾滋病患者治疗护理工作。她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接触艾滋病患者的情形:进病房之前就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白大褂外面套上隔离服,帽子、口罩、橡皮手套一样不少,生怕有什么闪失。即便这样,心里的恐惧还是难以消除。
应该说,是一位患者帮助她脱下了心理上的防护服。这位患者姓李,是山西一家炼钢厂工人。在一次爆炸事故中,老李为抢救工友、抢救设备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治疗中因为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知道了老李的故事,她深受感动,她觉得老李是位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关爱。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在护理老李的过程中,她尝试在非治疗期间解除自己的帽子、口罩、隔离服等“武装”和老李“坦诚相待”。她的这一举动赢得了老李的信赖,跟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感谢老李,是他给了她一把开启艾滋病患者心灵的钥匙。
她用“坦诚相待、热情服务”这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艾滋病患者的心门。
当她和艾滋病患者在一个饭盒里用餐时,患者感动的流下了眼泪,说:“王姐,连我家里人都做不到这样啊!”
当她对连家人都疏远的艾滋病患者悉心照料、给予心理关怀时,患者临终留下遗嘱,甘愿把遗体供医学实验研究。
……
现在,她的手机里有700多个电话号码是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这些年,她没敢更换手机号,每天保证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患者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
越走近艾滋病患者,她越感觉到他们需要社会接纳和帮助的渴望。
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关怀艾滋病人的社会组织——红丝带之家,2005年,她成了这里的专职护士长。
从此,她的工作更忙了。要组织交流活动、招募志愿者、培训同伴教育员、为新发现的感染者提供咨询……常常为了工作顾不上照料自己的家庭。然而,令她欣慰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她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如今,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已从几个人发展到两万余人。
33岁的小伙子木木是她们红丝带之家的一名志愿者。他2010年检测出患有艾滋病,一度陷入迷惘。她在精心指导他治疗的同时,一遍一遍开导他,告诉他“艾滋病只是一种病毒,不是一颗子弹。”鼓励他走出了心理的低谷。有一天,木木说:“王姐,让我跟着您干吧!”病情稳定后,木木开办了个人微博,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和帮助,遇到难题就向她咨询,有时一天能给她打二十多个电话咨询。现在,木木每周都有两三天来红丝带之家提供志愿服务。他说:“王姐,我要向您那样,把为艾滋病患者服务当作这辈子的事业长线做下去。”
现在,红丝带之家每年接听咨询电话15000多个,面对面提供咨询服务两万余人次。服务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成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温馨之家。
多年来,她有这样的体会:患者,既是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她不断成长进步的老师。你对患者付出越多,你收获的教益就越多。
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的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在14个月的时间里,她先后14次从北京到这个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服务。她们刚到那里时,村里每年因艾滋病去世的人高达百人。一年后,村民们懂得了艾滋病怎样预防,能够大大方方地向工作人员索要安全套;女患者掌握了月经血的处理方法;患者家属明白了一旦患者皮肤破溃流血、流脓怎样处理伤口。当年村里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下降为4人,比过去一个月的死亡人数都少。后来村里人一听说她们要来,就包好饺子,站在村口等着她们。
就是在这个被艾滋病阴霾笼罩的村子里,她遇到了一位叫朱进中的村民。在人们歧视、远离艾滋病患者的环境下,他自己收养了50多个艾滋病孤儿,开办了“关爱之家”,被人们称为“艾滋孤儿之父”。后来,朱进中因艾滋病感染了肺炎而在她们地坛医院去世。她流着眼泪为他穿好衣服,为他举办了告别仪式。后来,他的弟弟接过朱进中的班,继续从事艾滋病志愿者工作。
他们的这种与病魔斗争的精神和无私大爱让她深受感动,给她增添了工作的力量,让她感到为艾滋病患者服务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前不久,有记者采访时问她,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她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对待艾滋病患者就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那样“平常”,而不是一听说艾滋病就退避三舍。到那时,红丝带之家就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了解专业知识、获得教育和辅导的机构,而不是以消除“歧视”为目的的组织!
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她将继续努力,为艾滋病患者架起融入社会的彩虹桥,让他们能和她们大家一样,沐浴着同一片阳光,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