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离婚案、老人误入“吃人井”坠亡案、涉地铁15号线大屯站搬迁租赁合同纠纷案……这些备受社会关注的经典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女法官的名字,她就是北京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副庭长刘黎。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刘黎总说:“法官是个有灵魂、有厚度的职业。”办案6年多,刘黎共审结民事案件2000余件,年平均结案近400件,涉案当事人7000余名,无一信访、无一投诉。被誉为“百姓信赖的基层法官”。
刘黎是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13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听到最多的一个称呼就是“刘法官”。当事人一句“法官”,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职业称谓,却每每让她觉得沉甸甸的。在她的理解中,“法官”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就像大家所熟知的“包青天”,应该是能让蒙冤得雪,让恶者受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舒畅而没有忧虑地生活的人。所以,一句句“法官”的称谓,促使她不断地思考和反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法官;一句句“法官”的称谓,也促使她不断地努力,努力成为一个让百姓信赖的好法官。
2002年,她研究生毕业刚到法院工作,就担任了刘晓庆公司偷税案的书记员。当时,老庭长亲自担任审判长。他常常为了核实一个细节,带着她们彻夜翻看几尺高的案卷。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老庭长一样,做一个严谨细致、明察秋毫的法律工作者。
2006年,因工作调整,她来到奥运村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她逐渐认识到,很多民事案件并不仅仅是黑与白、是与非的简单冲突,其中不但交织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还包含着当事人的各种心理诉求。她们既要用法律思维进行裁判,更要饱含群众感情,为百姓排解心理负担,唯有如此,才能让公正彰显,让百姓信服。
她审理过这样一起案件。年仅23岁的小李在单位宿舍饮洒后驾车出行,遭遇事故惨死,其父母以单位未加阻拦为由,要求赔偿近百万元。诉讼前,两位老人多次抬着儿子的尸体在被告单位哭闹,第一次开庭时,他们一直抱着儿子的遗像坐在地上,并扬言“不赢官司就一头撞死在法庭上”。
这两位老人显然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而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判决也不难。但当她看到,老父亲拿出儿子做奥运会志愿者的胸卡,胸卡上那年轻、阳光的脸,她瞬间体会到老两口的切肤之痛,作为父母,恐怕谁都难以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没有疏通的渠道,老两口肯定迈不过这个坎儿。她觉得自己一定得做点什么。于是,她约他们来到法庭,先是让他们明白法庭是庄严的,是不容胡闹的,然后尝试着跟他们聊起了孩子的情况。整个下午,老两口的眼泪流了一遍又一遍,把他们对孩子的所有记忆与不舍,把他们心里的痛,统统给她讲了个够。她听着他们诉说,陪着他们一起流泪。把他们送出法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她特别留下了自己的办公电话,让他们有问题随时找她。
此后,她的电话就成了他们的热线,常常是咨询这咨询那,心里不痛快了也打过来。最终,她依法驳回了两人的全部诉讼请求,虽然她特别同情他们,但她想这是一名法官应该坚持的法律的刚性。老两口平静地接受了这份公正的判决,说要回去好好过日子了,还说“在北京遇到了好法官”。
法官这个职业的意义,除了对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的把握,还在于它能够框正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审理了同一路段连续发生的几起恶性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一个16岁的女孩小兰失去了双腿,一名壮年男子失去了胳膊……她当时就坐不住了——为什么总是在这一路段?她多次到那条路去调查、感受,发现因为缺少交通标志、标线控制,人车混行,直接导致了那个路段事故多发。于是,她向市交管局发送了一份道路整治的司法建议。市交管局非常重视,很快在这条路上安装了各类交通标志,还增派人手维护交通,使这条曾经的“伤人路”变成了“平安路”。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小兰的父母时,小兰的妈妈当时就哭了,说:“要是女儿不是当时,而是现在从这条路上走,哪会遭这个罪呀!”
这件事让她感触很深,她想,法官职业的更大意义也许就在于此,能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家庭,化解一场危机,点亮一场人生,甚至是改善某个方面的社会现状。
这些年,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陪他们哭过,也陪他们笑过,对他们,她总是有着深深的情感共鸣,而他们,也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和回报。有一次冬天开庭,由于空调故障法庭很冷,细心的当事人坚持把自己的棉衣给她披上;一个因交通事故失去丈夫的大姐,带着七岁的儿子向她鞠躬,她说:“儿子你要记住,这是咱们家的恩人。”;“疯狂英语”李阳离婚案判决生效后,KIM说要把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捐献给法院;一位年近80岁的当事人给她写来感谢信,说“刘法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每当想到这些,她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有着满满的收获。为了这些收获,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法官是输送正义的职业,或者说,是输送正能量的职业,这份职业注定她们永远在路上,永远要通过对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审理、判决,将公平与正义输送到百姓的心里。她想,对每一个个案的公正审判,都是一张法治名片,也是一张法治的宣传单。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一张张名片,一张张宣传单,看到并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生长出对法治的信仰。让百姓相信法律的力量,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这就是她的——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