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华,社工师,丰台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主任,2012年首都第一届“最美社工”,多次被评为区级、街道级先进个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内涵。
她为人忠厚、稳重,工作干练、智慧。自从2003年参加社区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始终把它当做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她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市、区、北大社工培训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她所在的和义西里第一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平房楼房混居。平房于70年代建成、400多户居民处于拆迁状态。楼房包括商品房、回迁房,相继在2004年以后建成。常住居民1253户,3319人。社区还有26个流动人口大院聚集区,流动人口5660人。社区历史遗留问题多,流动人口多,突发事件多。因此,维护社区稳定、妥善处理社区事务对她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她一直遵循“三步法则”的处事原则,即事前防备,准确研判;事中稳控,大事化小;事后善后,坏事变好事。
她牵头搭建“会商会”平台,实现自我管理;打造“幸福港湾”品牌,实现自我服务;依托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实现社会动员。她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区稳定,解决了很多居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一、以“会商会”为平台,开展社区工作,实现自我管理
2012年10月18日,她牵头尝试召开第一次社区会商会,邀请党员、居民代表及城管、公安、物业等相关部门参加。大部分与会居民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区治安、环境、流动人口管理、物业管理、平房拆迁等31个。其中,最棘手的是大泡子平房区居民提出的3个问题。第一,20户居民不再使用高价的工业用电,要用上插卡的一户一表民用电;第二,20户居民不再吃自备井水,强烈要求喝上自来水;第三,胡同、路面坑洼不平,强烈要求平整路面。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多年都未能解决。她通过“会商会”这一平台,与会相关部协商,棘手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一是争取丰台区100多万资金,于2013年底,对大泡子平房区自来水改造、民用电一户一表改造和平整胡同、路面等三项工程进行施工。施工时需要挖开100多米长的路面铺设管道,需要协调南苑乡的南苑村村民。村民不同意破路,提出很多要求,工程不得不停下来。南苑村与大泡子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街道,南苑村不属于和义街道的管辖范围,协调难度非常大。她前后4次访遍了23户南苑村民,逐一说服他们支持和义大泡子居民的改造,挖通了路面,使得改造项目在2014年3月末实施完毕。施工前后经历6个月的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往现场跑,协调处理各种问题。最终,大泡子地区硬化了19条胡同、路面3960平米,新安装20块自来水表、换装65块自来水表,新装20块插卡电表。居民终于结束了吃自备井水、用工业电,行走在坑洼不平路面的历史,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二是组织居民代表与开发商多次协商,先后解决了拆迁区平房2起因施工扰民共164户的噪音补偿问题、平房区的环境整治问题、800米防洪沟的整治等等。
二、打造服务品牌,建设幸福社区,实现自我服务
自2012年起,她牵头创建“幸福港湾”品牌,以建立幸福社区为目标,以服务赢得民心,不断丰富居民的生活。党员带群众,建设社区软环境,实现自我服务。如:举办饺子宴、各种讲座、知识竞赛、科普活动、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2015年把为老服务(党员理发志愿队、水电维修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纳入幸福港湾项目中。尤其是党组织服务群众的20万经费的投入,相继改造了党员活动场地、安装便民扶手、安装监控等技防设施等,大大地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三、整合资源,多方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会动员
她非常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工作。在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合作中心的指导下,孵化了多家社会组织。其中的流动人口青年志愿者体验营、金色夕阳志愿服务、社区助老行等项目还得到了区级购买服务资金和街道公益金的资金支持,逐步实现了社会组织内部自我运行的目标。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还针对辖区状况,提供多种专业课程,在了解社区社会组织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菜单式服务。如,为居民讲解养生保健、家庭养花、居家安全等。
社区有109家非公企业,如长城日用品公司、北方鞋城、社区卫生站等,她注重发挥非公企业负责人作用,成立非公支部,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为社区提供多种服务,做到共驻共建。2016年,社区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好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配合疏解办对流动人口大院和单位进行疏解。疏解工作难度较大,她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时刻关注疏解工作的动态,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